心血不足,心失所養,臨床以心悸,失眠,面色無華為主要表現的證。常見於心悸、怔忡、不寐、虛勞,以及西醫的心律失常、神經官能癥、貧血等病。

  心主血,若失血過多,或久病體虛,憂思過度,暗耗心血,或脾胃功能減弱,血液之源不足,心失血養,影響心主血脈和心主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功能,均可形成心血虛證。

  心血虛證的臨床表現為心悸失眠,多夢健忘,面色無華,頭暈目眩,舌質紅或舌質淡,脈細或數等。心血不足,,心失所養,故心悸;心主神志,心血虛神志不寧,故失眠多夢,甚則健忘;心其華在面,血虛面失所榮,故面色無華。

  血屬陰,心血虛證當隸屬於心陰虛證,故陰血不足,二者往往相提並論,共有心悸、失眠、多夢等陰血虧虛不能濡養心臟的癥狀。但心血虛證不同於心陰虛證,且因面、唇、舌、脈、腦髓得不到血液的供養,而表現的面色無華,唇、舌色淡,脈象細弱,頭暈,健忘等癥也較陰虛為重。

  心血虛證的治療宜養心補血,常用四物湯加養心安神藥。或天王補心丹、養心湯等。由於心脾兩臟在血液的生化和運行方面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所以補養心血時,常結合健脾益氣法進行治療,方有歸脾湯,炙甘草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