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不足,脾氣虛弱所致,臨床以心悸失眠,納差腹脹,便溏出血為主要表現的證。心脾兩虛證,廣義包括心脾氣虛,心脾陰虛,心脾氣陰兩虛等幾種類型。由於心主血,脾主運化,所以臨床的心脾兩虛證以心血不足,脾氣虛弱者為常見。本證常見於虛勞、心悸、怔忡、不寐、健忘、眩暈、血證,以及西醫的神經官能癥、貧血、心律失常、心肌炎等疾病。

  心主血脈、主神志,脾主運化、主統血,因此,心與脾之間的生理聯繫主要體現在血液的生成與運行兩個方面。脾氣足則血血有化源,心所主之血自能充盈,神志活動才能正常;心主血脈與脾主統血相互協調,以維持血液在經脈之中正常運行。若因某種原因影響心脾上述任何一種生理功能,心脾兩臟可相互影響而形成心脾兩虛證。若因飲食不節、饑飽不調,損傷脾胃之氣,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則血的化源匱乏,致心血不足;若因勞倦內傷,思慮過度,則勞傷心脾,耗血傷神,既使心血虧耗,心神失養,又易影響脾胃生化氣血,而且使脾失統血之職,加重心脾兩虛證。若因慢性失血,不僅使心血虧虛,神不守舍,而且日久氣血皆虧,致脾氣亦虛,運化無力,也可形成心脾兩虛證。

  心脾兩虛證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心血不足及脾氣虛弱兩個方面。如心悸健忘,失眠多夢,面色萎黃,脘腹脹滿,飲食減少,大便失調,神倦乏力及月經過多,月經淋漓不盡,便血、皮下出血及各種出血現象,舌質淡嫩,苔白,脈細弱。心血不足,則心失所養,心神不寧,頭目失養,肌膚失榮。脾氣虛弱,運化失健,故脘腹脹滿,飲食減少,大便失調,神倦乏力,脾虛不能統血,可見各種出血現象,常見者如月經過多、便血、皮下出血,氣血不足,也可表現為經少,閉經。

  心脾兩虛證的治療以補益心脾為大法,可選用歸脾湯。但若以氣虛為主,則病變多偏於脾虛,治宜補益脾氣,方選參苓白術散等;若以血虛為主,病變部位多偏於心虛,治宜補養心血,方選養心湯、補心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