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患者自覺心跳、心慌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包括驚悸和怔忡。因驚恐、情緒激動或勞累等外界刺激而心跳,稱作驚悸;無任何誘因心中悸動不安,稱作怔忡。心悸屬心的病證,但也可因其他臟腑病變影響心臟而致。

  漢代《金匱要略》中首先提出驚悸的病名,宋代《太平聖惠方》等書將驚悸、怔忡並論。在病因病機方面,張仲景認為心悸有因虛弱而血不榮心和水飲淩心的不同。元代《丹溪心法》認為,虛證多屬血虛,實證多為痰飲。清代《醫林改錯》、《血證論》又補充瞭瞭瘀血導致心悸的內容。

  心悸以虛為本,以實為標。臨床上極易見到本虛標實的病證,應權衡輕重緩急,辨證施治。

  虛證 以心氣虛、心陰虛為主。

  心氣虛 多見於心脾兩虛、心膽虛怯或心腎兩虛的病證。若證見心悸,兼見:①短氣,乏力,自汗,不耐勞累,舌質淡,脈弱,為心氣虛證。治宜補益心氣,常用保元湯加減。②面色蒼白,食少便溏,為心脾兩虛證。治宜養心健脾,常用歸脾湯。③易驚善恐,惡心,咯痰,失眠多夢,為心膽虛怯證。宜安神鎮驚,常用十味溫膽腸加減;面色㿠白,神情倦怠,多寐,面目虛浮,小便不利或尿頻,四肢發涼,脈微細,舌質淡嫩,苔薄白,為心腎陽虛證。屬亟危重證候,宜強心溫腎,常用大劑附子湯溫補以壯元陽。

  心陰虛 多與肝腎陰虛證並見。若證見心悸,兼見:①心煩,失眠,口幹,手足心熱,盜汗,舌尖紅,脈細數,為心陰虧虛證。治宜養陰安神,可用天王補心丹或朱砂安神丸;心動悸,脈結代,宜養陰復脈,常用炙甘草湯;心煩失眠,用酸棗仁湯養陰安神。②頭暈,耳鳴,腰酸,為肝腎陰虛證。治宜滋腎養肝,常用一貫煎加減。

  此外,針刺內關、三陰交、神門等穴位,對心氣虛、心陰虛所致的心悸,療效較好。

  實證 多為痰飲、瘀血阻於血脈而致。

  痰濁阻滯 證見心悸,胸悶,多痰,惡心,舌苔膩,脈滑。治宜化痰安神,常用溫膽湯加減。

  水飲凌心 心悸陣作,氣短,小便不利,面目虛浮,舌質淡,舌苔水滑,脈弦。治宜溫陽化飲,常用五苓散合真武湯加減。

  瘀血阻滯 心悸,心前區刺痛,胸悶,舌質黯,或有瘀斑,脈澀。治宜活血化瘀,常用血府逐瘀湯。

  心悸患者應註意早期治療,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屏棄煙酒嗜好;不宜多食肥甘厚味;重癥患者必須臥床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