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皮膚淺表的豆狀贅生物,是一種有一定接觸傳染性的皮膚病。因如鼠乳之狀,故名。以兒童最為多見,多發於軀幹和面部。隋代《諸病源候論》中已有記載。相當於西醫的傳染性軟疣。

  本病為外感風熱毒邪,內蘊皮膚而成;或因抓傷皮膚,或直接傳染而得。皮疹為半球形丘疹,呈灰白、乳白、微紅或正常皮膚顏色,如米粒到黃豆、豌豆大小,中央現臍凹,表面有蠟樣光澤,挑破頂端,可擠出白色豆渣樣物質。數目不定,由數個到數十個不等,呈散在性或簇集性分佈,但但不相互融合。新損害不斷發生,有的老損害可自然消失,愈後不留疤痕。自覺微癢,經過緩慢。治宜祛風清熱解毒,常用藥物有板藍根、連翹、薏苡仁、香附、木賊等。外治:用消毒註射針頭,挑破皮疹處,擠出豆渣樣物質,再外塗碘酒。如損害較多,可分批治療,隔三四天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