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脈之一。首載於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其中《帛書·經脈》甲種本,即《足臂十一脈灸經》稱為“臂陽明溫(脈)”;乙種本即《陰陽十一脈灸經》稱為“齒眽(脈)”。《靈樞·經脈》稱為“大腸手陽明之脈”。現通稱為手陽明大腸經,簡稱大腸經。

  循行 《帛書·經脈》甲種本載本經脈“出中指間”,乙種本載“起於次指與大指”,皆沿上肢外側達頭面,一“之口”,一“入齒中,夾鼻”,為向心性走向,從手手至頭。《靈樞·經脈》所載亦為從手走頭。手陽明大腸經起始於食指末端,沿著食指橈側緣,上行出於合谷穴處,為第一、二掌骨之間,向上進入兩筋(拇長短伸肌腱)之間,沿前臂橈側緣上行達肘關節外側,再向上則沿上臂外側前緣到達肩部,出於髃骨(肩峰部)的前面,上行出於柱骨(頸椎)之交會(大椎)處,再向下行進入缺盆(鎖骨上窩),絡於肺,下過膈肌,屬於大腸本腑。本經脈之分支是從缺盆處分出上行於頸側,穿貫頰部入於下齒中,然後返出於面部於口吻旁上行,兩側經脈交叉於人中穴處,左脈交到右側,右脈交到左側,上行於鼻孔旁,接於足陽明胃經(見圖)。

手陽明大腸經循行線路圖

  病候 《帛書·經脈》兩種本所載本經脈病候均有“齒痛”。乙種本的“是動則病”還載有“朏(空zhuō)種(腫)”;“是齒眽(脈)主治其所產病”中增有“目黃、口幹、臑痛”等。《靈樞·經脈》載:“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黃,口幹,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復。”歸納本經病候有:腹痛,腸鳴,泄瀉,便秘,痢疾,齒痛,頸腫,目黃,口幹,鼻流清涕或出血,喉腫痛,肩臂橈側疼痛,食指痛或運動不靈,經脈分佈處灼熱腫脹或寒戰不止等。

  本經脈腧穴 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裡、曲池、肘髎、手五裡、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共20穴,左右合40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