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脈之一。首載於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其中《帛書·經脈》甲種本,即《足臂十一脈灸經》稱為“臂泰(太)陽溫(脈)”;乙種本,即《陰陽十一脈灸經》稱為“肩眽(脈)”。《靈樞·經脈》稱為“小腸手太陽之脈”。現通稱為手太陽小腸經,簡稱小腸經。

  循行 《帛書·經脈》甲種本所載本經脈的循行是從小指沿上肢外側上行至頭面,而乙種本所載則從耳後下行至手背。《靈樞·經脈》作瞭補充修訂,依甲種種本從手走頭方向而述。手太陽小腸經起始於手小指外側的末端,沿著手掌小指邊而上行至腕關節部,出於手踝骨(尺骨小頭突起處)中,直行向上沿著前臂外側後緣到達肘關節內側(尺側)尺骨鷹嘴和肱骨內上踝之間,向上沿著上臂內側後緣到達肩關節部(肩解),繞行於肩胛,與諸陽經交會於肩上至大椎穴處,再向前行進入缺盆,絡於心,沿食管(咽)向下穿過膈肌至腹腔屬本腑小腸。本經脈一分支是從缺盆穴處分出,沿頸側向上達面頰,行至外眼角(目銳眥),折返進入耳中。又一支脈是從面頰部分出,上行至眼眶下方(椷),抵達鼻旁,行至內眼角(目內眥)(見圖)。

手太陽小腸經循行線路圖

  病候 《帛書·經脈》甲種本所載本經脈病候隻有“臂外廉痛”一證;乙種本所載“是動則病”及“是肩眽(脈)主治其所產病”的內容與《靈樞·經脈》所載近同。《靈樞·經脈》、《素問·厥論》等都有本經脈病候的記載,歸納如下:小腹脹痛,痛連腰部,少腹痛牽引睪丸,咽痛,耳聾,目黃,頜頰部腫痛,肩臂外側後緣疼痛,大便泄瀉,或腹痛有燥屎,便閉不通等。

  本經脈腧穴 少澤、前谷、後溪、腕骨、陽谷、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髎、聽宮,共19穴,左右合38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