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傷寒學傢。字中行,號九山山人。安徽歙縣人。他在《傷寒論條辨》一書中,著重闡釋瞭衛中風、營傷寒、營衛俱中傷風寒之源,並重新整理《傷寒論》條文,是為此後傷寒錯簡派之始(見傷寒學派)。

  方有執自謂其天性魯鈍,“愚於儒且憚不能”,初亦未學醫,後中年以兩番因中傷風寒喪妻,五次以驚風殤子而發憤學醫,於傷寒證治尤有心得。他認為《傷寒雜病論》集醫道之大成,擅百世之宗師。而西晉王叔和重為編次時,已有所改移;及金代成無己作註,又多所竄改改,致使習醫者或以不全之書置而不習,或沿習二傢之誤彌失其真。故以20餘年的時間,遍歷於齊、魯、川、陜等地,以訪師求友,探究傷寒真諦。老而返傢,“歸田閉閣,考眾李之殊同,返離異而訂正。”八經寒暑,七易其稿,著成《傷寒論條辨》八卷,後附《本草鈔》、《或問》、《痙書》各一卷。

  方有執對《傷寒論》的重改修輯,采取整移刪削的方法,進行瞭通盤的訂正與編次。他將有關太陽病的條文分為一、二、三卷,陽明病與少陽病合為第四卷,太陰病,少陰病與厥陰病合為第五卷。將有關濕病、風濕、雜病條文以及霍亂、陰陽易、差後勞復諸篇,合為第六卷。認為“辨痙濕暍病證”篇尚可信,認為“辨脈法”與“平脈法”二篇中有部分原書內容,合為“辨脈法”,此為第七卷。認為汗吐下可與不可諸篇是王叔和自為編述,置為第八卷。全書中對太陽篇的改動最大。他認為風寒之邪,分別侵犯人體營衛。風則中衛,故將因衛中風而病的條文編為第一卷,傷寒傷營,故將因營傷寒而病和曾冠“傷寒”二字的條文編為第二卷;同時又將風寒同時侵犯營衛的條文編文第三卷。此即他所主張的外感風寒發病的三種類型。他對《傷寒論》條文的考訂編次確有新意,增強瞭原文的系統性、條理性,尤其反映瞭他對傷寒病的豐富的實踐經驗與理論認識。後經喻嘉言的大力提倡,概括為“三綱鼎立”之說,和者竟起,形成瞭著名的傷寒學說中的錯簡重訂派,促進和發展瞭傷寒學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