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自由生活的阿米巴原蟲,如福氏內格勒阿米巴(Naegleriɑ fowleri) 或棘阿米巴 (Acanthamoeba)引起的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以發熱、劇烈頭痛、嗅覺障礙、昏迷為特徵。內格勒阿米巴引起者占十之八九。病死率高。世界各地均有發病,溫帶略多,在池塘內遊泳者尤易感染。1965年,福勒和卡特在澳大利亞首次報告病例後,美國、比利時、前捷克斯洛伐克等國也相繼報告,至今已已報告近200例,中國已報告2例。

  福氏內格勒阿米巴與棘阿米巴生活史有滋養體和包囊兩期。滋養體均自由生活在泥土和不潔的池塘、緩流的河溪中,以細菌為食。包囊可存在於土壤中,耐幹燥。在分類學上與溶組織內阿米巴同屬肉足鞭毛門,肉足亞門,根足超綱,葉足綱,裸阿米巴亞綱。內格勒阿米巴屬裂核目,瓦爾坎普夫氏阿米巴科;其滋養體有鞭毛型和阿米巴型,阿米巴型於環境不良暫時轉變為鞭毛型,兩型之間可以互相轉變。阿米巴型與包囊之間亦可相互轉變。但鞭毛型不能形成包囊。鞭毛型容易侵入人體鼻腔粘膜,迅速轉變為侵襲性阿米巴型,沿嗅神經通過篩板入腦。內格勒阿米巴引起彌漫性腦膜腦炎,在腦組織中找不到包囊。主要病理特征是急性出血壞死性腦膜腦炎和脫髓鞘變化,後者系阿米巴分泌的磷酯酶引起。棘阿米巴屬阿米巴目,棘足亞目,棘阿米巴科,滋養體表面有多個棘狀突起,隻有阿米巴型,無鞭毛型。棘阿米巴引起肉芽腫性腦炎,在腦組織中可找到包囊。

  本病分急性和慢性。急性者多由內格勒阿米巴引起,這與它耐高溫和毒力強有關。急性者多發生於健康兒童和青年,有近期在淡水湖、池塘或遊泳池中遊泳史。因吸入水中內格勒阿米巴的阿米巴型或鞭毛型所致,也有人認為是吸入塵土中的包囊而發病。臨床表現似流行性腦膜炎,早期出現咽痛、鼻塞、流涕、劇烈頭痛(常為前額痛),體溫在39~40℃間,厭食,繼之出現腦膜刺激征,頭痛加重,頸強直,嘔吐,味覺、嗅覺和視覺障礙,病情迅速惡化,並出現精神錯亂或煩躁不安,可於4~7 天內昏迷死亡。腦脊液中細胞(主要為單核細胞)增多,蛋白質增高,糖正常,在其沉渣中常可找到阿米巴。棘阿米巴的毒力較低,主要引起慢性阿米巴腦炎,多發生於體弱或有免疫缺陷的人,偶可引起急性阿米巴腦炎。慢性阿米巴腦膜腦炎患者常無淡水接觸史,病原體可能從肺或皮膚傷口直接侵入,然後經血行播散到腦。臨床上以精神異常、癲癇發作等癥狀為主,腦膜炎的征象輕而少,額葉底部和嗅球多不受侵犯。病程達1~2個月或更長,常死於腦疝。棘阿米巴也可引起角膜潰瘍和虹膜炎,以致失明;或引起肝、腎等臟器的肉芽腫性病變而產生相應的癥狀。

  從病人腦脊液沉渣中找到活的阿米巴滋養體即可確診。吖啶橙染色後用熒光顯微鏡檢查,有助於與白細胞鑒別。也可將患者腦脊液接種到鋪有一層大腸桿菌的瓊脂培養基上,在37℃條件下培養或進行無菌性純培養。二性黴素B治療有效,但毒性大;也有人用滅可納唑與利福平治療;磺胺嘧啶在動物實驗中對棘阿米巴有效。預防措施包括搞好衛生宣傳教育,遊泳池應周期性作高氯化處理,活性氯在0.5~1.0μg/ml可防止棘阿米巴和內格勒阿米巴的生長,1小時可殺死內格勒阿米巴的包囊,但不能殺死棘阿米巴的包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