糂趾最常見的畸形。表現為第1蹠骨遠端向內移位,糂趾向外移位(圖1)。多與平足癥併發,表現為行走時前足部疼痛。在正常情況下,第1蹠骨與糂趾近節趾骨縱軸的相交角應在15°以下;第1、2蹠骨縱軸之間的相交角應在9°以下。楔骨間和蹠骨間有堅強的韌帶聯繫,但第1楔骨和蹠骨與其他楔骨、蹠骨間的聯繫較為薄弱,在不適當負重情況下(如過久站立、過多步行、穿尖頭高跟鞋等),第1楔骨和蹠骨會向內移位,使足縱弓及橫弓塌陷,糂趾受糂收肌及糂伸肌的牽引而向外移位,第2趾受糂趾的擠壓變變成錘狀趾(圖2)。有些遺傳因素使這種畸形易於發生。但一個明顯的外因是穿尖頭高跟皮鞋,因此大多數病人是女性。1960年以前有這種畸形的日本人很少,後來日本木屐使用減少,尖頭高跟皮鞋流行,糂外翻的病人也增多。糂外翻的主要病理變化為糂趾外翻,第1蹠骨內翻,第1蹠骨頭內側骨質增生,第1蹠骨頭下方的兩塊籽骨向外側移位,糂趾蹠趾關節半脫位;蹠趾關節內側的關節囊被拉長,關節囊附著處骨質增生;糂趾根部內側突出部因受鞋幫摩擦,發生滑囊炎;糂展肌肌腱由第1蹠骨內側蹠面向外側移位,肌腱被拉長,肌力被減弱,失去外展功能(糂趾的內收與外展是以足中軸為準,移向中軸為內收,偏離中軸為外展,而糂趾及蹠骨的內翻與外翻是以人體的中軸為準);糂長伸肌和糂長屈肌肌腱向外側稱位,助長糂外翻畸形:蹠趾關節發生退行性變;第2、3蹠骨頭下因足部負重部位外移而出現胼胝,並有疼痛;因有平足,前足變寬。

  糂外翻的癥狀是走路時疼痛。滑囊炎或蹠趾關節通行性變發生後,靜止時也有癥狀,疼痛多發生在滑囊炎處或糂趾根部,但也可發生在蹠側第1、2或2、3蹠骨頭之間,少數病人的疼痛發生在足根部。

  平足癥得到治療後,糂外翻也可停止發展。矯形鞋可以減輕或者消除疼痛癥狀,但大多數年輕女病人不易接受這種療法。有疼痛癥狀的糂外翻畸形可行手術治療。手術方法很多,常用者有以下幾種:①截骨術,可以在近側趾骨、第1蹠骨頭、幹或基底,或第1楔骨等處施行;②第1蹠骨內側骨質增生部分切除,滑囊可以保留或切除;③骨融合術,可以在蹠趾關節或蹠骨與楔骨間的關節施行;④糂收肌肌腱切斷,或移植於第1蹠骨頭內側;⑤籽骨切除;⑥蹠趾關節成形術。以上方法可單獨進行或合並進行。有人調查過,矯正糂外翻的手術方法不下130多種,這說明糂外翻雖不是疑難大癥,但要取得滿意結果,使手術後無疼痛,無復發,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小切口進行手術,可以減少感染機會,並可在門診條件下進行,手術後即可下床活動,是值得推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