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應答過程中抗原與抗體結合生成的產物。可溶或不可溶。又稱抗原-抗體複合物,具有三點重要的特性:①是由抗原與抗體特異結合而成的。如抗麻疹病毒的抗體隻能與麻疹病毒結合形成免疫複合物,而不能與痢疾桿菌結合成免疫複合物;反之,痢疾桿菌也隻能與抗痢疾桿菌的抗體結合成免疫複合物。②理化與生物學性質不同於遊離的抗原或抗體。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部分或全部解離為遊離的抗原和抗體。利用抗原與抗體特異結合成免疫複合物的特性,人們可以對各種抗原或抗體進行檢查和分離提純。抗原與抗抗體在體內形成免疫復合物這一現象,因條件不同可產生有利或有害於機體的後果。產生有害的後果,即形成免疫復合物性疾病。

  免疫親和層析 就是根據免疫復合物可以解離的特性進行抗原或抗體快速提取的一種新技術。

  免疫復合 免疫復合物具有不同於抗原或抗體的理化與生物學性質,它們可對機體產生各種免疫效應。

  免疫保護效應 免疫復合物的形成有利於機體解除抗原的毒性和將其清除出體外,可保護機體免受抗原的侵害。如細菌外毒素與相應的中和抗體結合成免疫復合物後,即失去毒性。用吞噬細胞在體內和體外作吞噬實驗,結果表明免疫復合物與單純的抗原相比,更容易被吞噬細胞吞噬和消化。

  免疫調節效應 免疫復合物由於包含的抗體類別不同或直接作用的細胞不同,可分別產生抑制或促進免疫應答的作用。IgG類抗體與抗原結合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可借其中IgG的Fc段與B細胞或抑制T細胞上的IgG-Fc受體結合,產生阻制B細胞分化為漿細胞的信號,抑制抗體的產生。由IgM組成的免疫復合物作用於帶IgM-Fc受體的輔助T細胞後,或由IgG組成的復合物被巨噬細胞吞噬後,都可產生增強抗體形成和免疫應答的效果。IgG類抗體與可溶性抗原組成的復合物能阻斷K細胞(殺傷細胞)和殺傷 T細胞(Tc)對其靶細胞的殺傷作用。這種免疫復合物在腫瘤免疫和移植免疫中稱為封閉因子。免疫損傷作用(免疫病理效應)免疫復合物是否引起組織損傷,這與其大小有關。免疫復合物的大小又取決於復合物中所含抗原和抗體分子數的比例。在抗原與抗體比例適當或抗體偏多的情況下,形成的復合物其體積較大並易被各種吞噬細胞吞噬,多無害於機體。在抗原過多的情況下形成的免疫復合物,體積很小,不易被吞噬細胞吞噬,也不能在組織中沉著和活化補體,因此可長期在血流中運循,不引起病變。隻有在抗原偏多的情況下,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呈可溶性狀態,中等大小,不易被吞噬細胞吞噬,卻可以在各種組織器官沉著活化補體,在其沉著的部位引起炎癥及組織損傷。

  免疫復合物性疾病 由免疫復合物造成組織損傷而引起的疾病。人類的免疫復合物性疾病多非獨立的疾病,而是其他原發疾病過程的繼發病理變化。免疫復合物沉著的組織就是疾病的部位,主要是小血管內壁、關節囊、皮膚及脈絡叢皮組織器官,可引起腎小球腎炎、關節炎、多發性動脈炎,大皰性皮炎或神經系統疾病。免疫復合物性疾病與其他疾病的鑒別診斷依賴血液和組織中的免疫復合物檢測,檢測方法較多,但還處於試用的階段,尚未在一般醫院普及。對免疫復合物性疾病,應首先要求治療其原發疾病如傳染性疾病,腫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隻要原發疾病得到根治或控制,在原發疾病過程中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就會減少,由這些復合物造成的病變自然會逐漸地緩解。

  在血漿和組織中可查出免疫復合物的疾病如下:

  ① 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如急性鏈球菌感染後的腎小球腎炎、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多發性結節性動脈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伴發的腎小球腎炎、登革熱、急性感染性多神經炎、菌質體肺炎、梅毒、麻風;

  ② 寄生蟲感染。如瘧疾腎綜合征、熱帶脾大綜合征、利什曼原蟲病、錐蟲病、血吸蟲病、盤尾絲蟲病;

  ③ 彌散的惡性腫瘤。如肺癌、乳腺癌、腸癌、惡性黑素瘤、白血病(急性淋巴白血病、慢性淋巴白血病)、淋巴瘤(如霍奇金氏病);

  ④ 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橋本氏甲狀腺炎、類風濕性關節炎;

  ⑤ 藥物反應。如血清病、青黴素腰腎病;

  ⑥ 其他疾病。如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癥、乳糜瀉、節段性回腸炎、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紫癜的腎臟損害腎炎、肝硬變,鐮刀狀細胞性貧血。

  免疫復合物在診斷上的應用 就是抗原和抗體在體外相互結合(抗原-抗體反應)形成免疫復合物,一些免疫復合物為不可溶性,此時出現可見的變化。因此,可以用已知的某種抗原(或抗體)去與各種未知的樣品起反應,以是否出現一定的可見變化為指標,來判斷未知樣品中是否存在相應的抗體(或抗原)。因此在醫學和生物學中抗原-抗體反應被廣泛的用來對很多物質作定性、定量或定位的檢查。如檢查梅毒的康氏反應,C反應性蛋白的測定,炭疽桿菌抗原測定、血跡鑒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