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發疹性傳染病。又稱德國麻疹或第三病。1866年由德國醫生首先命名。主要表現低熱,輕度上呼吸道炎癥,皮疹及耳後、枕後、頸部淋巴結腫大和壓痛。無特效治療,能自愈。本病多見於1~5歲兒童,也可感染妊娠3個月以內的孕婦,並使胎兒發生畸形,故是研究優生學的重要課題。

  1962年風疹病毒分離成功,此病毒多呈球形,屬披蓋病毒科,直徑為50~70nm,核心為單股RNA,以脂蛋白包膜包裹。可被各種脂溶劑如乙醚、氯仿以及甲甲醛、紫外線滅活,加熱至56℃時,30分鐘即可滅活。能在人羊膜細胞、兔腎細胞和乳田鼠腎細胞培養中繁殖和產生病變。病人和隱性感染者是風疹的傳染源,其口咽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病毒通過空氣中的飛沫傳播,經呼吸道感染人體。孕婦患風疹後,病毒經胎盤傳給胎兒。發病以冬、春季較多。

  本病的潛伏期為2~3周。病毒先侵入上呼吸道粘膜細胞並在此繁殖而引起炎癥,此時患者可表現低熱、咽痛、咳嗽、打噴嚏、流鼻涕、全身不適及食欲減退等。病毒隨即播散到局部淋巴結,尤其是耳後、枕後和頸部淋巴結引起炎癥,使淋巴結腫大及壓痛。並進一步發生病毒血癥,此時患者體溫可中等度升高,在發熱1~2天內出現直徑為2~3mm的皮疹。皮疹呈紅色丘疹和斑丘疹,壓之退色,最初見於面部及頸部,1日內迅速蔓延至軀幹和四肢,手掌和足底無疹。皮疹一般持續至3日後消退,不留色素沉著,退疹後體溫亦降至正常。妊娠早期孕婦感染風疹後,病毒可通過胎盤使胎兒發生先天性風疹。若婦女於妊娠1個月時患風疹,所生嬰兒患先天性風疹的發病率為10~15%,2個月時為16~30%,3個月時為5~10%,4個月時為1~5%,妊娠5個月後嬰兒患先天性風疹者則少見。患先天性風疹的後果,可為死胎、早產及各種畸形和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動脈導管未閉、室間隔缺損、肺動脈狹窄)、眼病(白內障、視網膜病等)、腦炎、小頭畸形、智力遲鈍及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風疹病人末梢血白細胞總數減少,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相對增多。

  根據接觸風疹病人史和典型臨床表現,一般診斷不難。對不典型病人可取其鼻咽拭子塗片,用直接免疫熒光法查脫落細胞中的風疹病毒抗原,借此可作快速診斷。亦可取病人鼻咽分泌物作培養。對先天性風疹病兒除取鼻咽分泌物外,還可取尿、血及腦脊液等接種於細胞,以分離風疹病毒。此外,可取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做血凝抑制試驗、中和試驗及補體結合試驗,亦可檢測血清中風疹特異性IgM抗體,若為陽性即可診斷為風疹。風疹應與麻疹、幼兒急疹、藥疹等鑒別。

  本病多能自愈,無特效治療,以對癥治療為主。發現患者後應將其隔離至出疹後5日。孕婦,尤其是妊娠3個月以內者,應避免與風疹病人接觸,已接觸者,可註射γ-球蛋白,以獲得被動免疫。育齡婦女特別是血清中無風疹抗體者,應註射風疹疫苗,註射後常可獲得良好的預防效果。但妊娠婦女禁用風疹減毒活疫苗,因該疫苗能使胎兒感染風疹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