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喉科專著。兩卷(或分作四卷)。清代鄭梅澗撰於乾隆年間,又經其好友方成培整理,子鄭承瀚增補,初刊於光緒九年(1883)。鄭梅澗(約1727~1788)即鄭宏綱,字紀元,號梅澗,安徽歙縣人。其父鄭於豐得喉科善本,精其術,子孫後裔皆以喉科聞名於世,成為中醫喉科重要的學術流派。鄭梅澗是該流派中的代表人物,其學術成就主要反映在《重樓玉鑰》一書中。道傢稱咽喉為“重樓”,“玉鑰”喻為“入門”的工具。該書上卷論述喉癥病因證治17則,又列36種喉風(將咽喉喉、口齒、唇舌諸癥均以“風”為名),治方則以紫地湯化裁。卷下論針法及喉間發白癥,對白喉診治尤有獨到之處。認為白喉是“發於肺腎本質不足者,或遇燥氣流行,或多服辛烈之物,感觸而發”,故治療時註重養陰清肺,創制著名的“養陰清肺湯”,為此後中醫治療白喉的主方,今日的抗白喉合劑即源於此。該書所論白喉宜忌。為耐修子《白喉治法忌表抉微》(1888)的淵源。鄭氏針刺喉癥的經驗亦很豐富,但不為後世所重視。該書後繼性著作有方成培《重樓玉鑰續集》兩卷,鄭承瀚《喉白闡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