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穿刺針刺入骨髓腔吸出骨髓液或採取骨髓組織以供檢查用的技術,臨床上常用骨髓穿刺和活檢。許多疾病特別是血液系統疾病的重要診斷方法之一,對診斷和治療方案的決定有重要意義。

  骨髓穿刺 血液系統疾病最常用的診斷方法。

  適應癥 骨髓穿刺檢查的目的是抽取骨髓液,塗片做骨髓的細胞學檢查,常用於血液病的診斷或觀察察治療效果。還可塗片查找某些寄生蟲;采集骨髓液做細菌培養,提高陽性率或用於造血幹細胞培養;采集較大數量的骨髓液可以作骨髓移植,治療某些疾病;還可用以將某些藥物註入骨髓腔以達治療某些疾病的目的。

  方法 ① 穿刺部位:紅骨髓是制造血細胞的場所。成人的紅骨髓存在於扁骨(如顱骨、胸骨、肋骨、脊椎骨、髂骨等)和長骨近端之中,因此常用的骨髓穿刺部位有髂骨、胸骨和腰椎棘突三處,其中以髂前上棘或髂後上棘最常用,在2、3歲以下的幼兒還可穿刺脛骨頭內側(見圖)。當在一處穿刺未獲合適的骨髓標本時,可做多部位穿刺,以期獲得某些散在分佈的病灶處的骨髓。若骨局部疼痛,有壓痛,或經X射線檢查發現某些骨質有可疑病灶時,宜在該處穿刺,以明確病灶的性質。

  ② 操作過程:常規消毒、鋪手術巾,在穿刺部位的皮內、皮下、骨膜以1~2%普魯卡因逐層浸潤麻醉,將骨髓穿刺針在穿刺部位垂直骨面逐層刺入,直達骨面,然後旋轉進針,再進入骨質1~2cm,有落空感即示已達骨髓腔。胸骨穿刺時,必須將骨髓穿刺針上的固定器調至一定刻度,即允許骨髓穿刺針斜穿入胸骨約0.5cm,以保證不致因術中偶然失手而刺穿胸骨,損傷其後的心臟和大血管引致意外。入骨髓腔後,用幹燥註射器抽吸骨髓液。若擬作細胞學檢查,為避免混血稀釋,宜吸取0.1~0.2ml,註於載玻片上,制片送檢。穿刺後應壓迫穿刺點一段時間,以免術後出血。再蓋以消毒敷料。

  ③ 骨髓穿刺成功的指標:吸取骨髓時患者局部有短暫的酸痛;骨髓液中可見到散在的渣狀黃白色骨髓小粒或油滴;塗片檢查時有骨髓中特有的細胞(如巨核細胞、網狀細胞等);骨髓細胞分類時,中性粒細胞的桿狀核與分葉核之比大於末梢血中中性粒細胞的桿狀核與分葉核之比。

  ④ 制備骨髓塗片:取骨髓液中骨髓小粒部分制作塗片,塗片的動作應快。理想塗片應厚薄均勻,有頭、體、尾三部分。塗片幹後應盡快染色。

  骨髓塗片檢查 分為低倍鏡及油鏡檢查。①低倍鏡檢查:首先觀察骨髓取材、塗片及染色是否滿意;計數全片中巨核細胞數量。正常時全片應有巨核細胞7~36個。將巨核細胞進行分類計數,以瞭解巨核細胞的發育情況;註意在塗片尾部是否有體積較大或成堆的病理細胞;選擇塗片中一有核細胞豐富、分佈均勻、形態清楚、染色良好的部分做油鏡檢查。②油鏡檢查:總覽骨髓增生程度,根據有核細胞占全部細胞(有核細胞+成熟紅細胞)的比例,在顯微鏡油鏡或高倍鏡下觀察分為增生極度活躍,增生明顯活躍、增生活躍、增生低減和增生極度低減五級。做有核細胞的分類計數,同時觀察其染色和形態有無異常。分類時,至少要計數200個有核細胞;觀察成熟紅細胞和血小板的形態有無異常以及血小板的多少和分佈情況;觀察有無寄生蟲;計數完畢後,計算出各系統各階段細胞所占的百分率,以及粒細胞系統各階段之總和與幼紅細胞系統各階段之總和的比值(簡稱粒、紅比值)。粒紅比值正常時應為2~6:1。觀察完畢後,依次記錄,並結合末梢血塗片的觀察和分類提出形態學的診斷,再結合臨床表現盡可能提出臨床的診斷或可供臨床參考的意見。

  臨床意義 骨髓穿刺後做細胞學檢查可協助診斷貧血的病因;鑒別和診斷一些血象相似的血液系統疾病;確診白血病及其類型和診斷部分惡性腫瘤,包括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發現某些寄生蟲病原體。骨髓穿刺還可用於骨髓腔內註入藥物,以達治療的目的。

  骨髓活檢 用骨髓活檢穿刺針取骨髓以作病理檢查的技術。

  適應癥 骨髓穿刺檢查能成功地用於多數病人,但在某些特殊疾病,如骨髓硬化癥、骨髓纖維化,以及一些白血病病人在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時,骨髓穿刺術常不成功,造成“幹抽”現象(即抽不出骨髓液)。此時采用骨髓活檢術做病理檢查即可彌補此種不足。對患惡性腫瘤累及骨髓或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人的診斷有重要意義。對經骨髓穿刺塗片檢查後不能明確診斷者,也宜進一步做骨髓活檢。

  方法 ①穿刺部位:均選用髂前上棘或髂後上棘。②操作過程:常規消毒,鋪手術巾,局部麻醉達骨膜後,用骨髓活檢穿刺針穿刺達骨皮質部。拔出針芯(連手柄),在手柄前端加串進一接柱(長度為1.5或2cm),再將針芯插入針座和針管內,反復旋轉進針至1cm左右,順時針旋轉2~3周,再反時針旋轉2~3周以將骨髓組織扭斷,小范圍反復旋轉退針至體外,取出活檢骨髓組織,置入10%甲醛液中固定,供病理切片用。穿刺部位應以幹棉球壓迫數分鐘,再蓋以消毒敷料。

  臨床意義 骨髓活檢術不僅取材大,而且可以保持骨髓結構,便於病理診斷,因此對骨髓纖維化、惡性腫瘤累及骨髓者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診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