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肋緣下可以摸到肝臟的現象。一般認為約有5~10%健康青壯年在右肋緣下可以摸到肝臟。X射線檢查的結果表明,深吸氣終瞭時,65%的人肝下緣在肋緣下。一般不容易在劍突下觸及肝臟。超聲波檢查男性94%肝大達劍突下2~3.5cm,女性88%肝大達到劍突下1~2.5cm。若肝臟腫大超過以上範圍,應考慮是肝臟疾病的體征。肝的上界在右側鎖骨中線上第5肋間。若有肺氣腫、右側胸水、內臟下垂癥和為多產婦者,肝臟位置下移,在肋緣下可以觸到肝下緣達數釐米之多,但因其上界較正常為低低,所以實際上並非肝臟腫大,隻是肝臟下垂。由於各人觸診的手法不盡相同,患者呼吸的深淺各異,再加以飽餐與饑餓、安靜與勞動、早晨與夜晚都能影響肝臟的容積,觸診時各人記載的大小可以有些出入。正常嬰幼兒的肝臟可達右肋緣下1~3cm,因此3~4歲以前僅肝臟稍大而無其他病征時,不為病態。

  病因 炎癥、增生、瘀血及腫瘤等原因均可引起肝腫大。引起肝腫大的疾病有:①肝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②肝硬變(早期肝臟可腫大,晚期縮小)。③肝瘀血(見於各種心臟病的心力衰竭及心包炎)。④惡性腫瘤(原發性及繼發性肝癌、惡性淋巴瘤、白血病)。⑤良性腫瘤(肝臟海綿狀血管瘤)。⑥肝膿腫(阿米巴性或細菌性)。⑦梗阻性黃疸。⑧寄生蟲病(肝包蟲病、黑熱病、瘧疾、血吸蟲病、中華分枝睪吸蟲病等)。⑨先天性多囊肝。⑩其他(脂肪肝、肝淀粉樣變、肝結核、肝梅毒、肝放線菌病、肝糖原貯積病等)。

  診斷 結合肝腫大程度、硬度、表面狀態、壓痛特征、臨床癥狀及其他檢查綜合分析。常用的檢查方法有;

  ① 肝功能試驗。取靜脈血檢查膽紅素和谷丙轉氨酶。查血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舊稱澳大利亞抗原或澳抗)可發現肝炎病毒攜帶者。若懷疑肝癌,可檢查血甲胎蛋白。

  ② B型超聲檢查。對於肝臟腫瘤、肝膿腫、肝包蟲病、肝囊腫等占位性肝臟疾病的診斷有幫助。對於彌漫性的肝臟病,B型超聲檢查可能沒有異常的表現,也可能有異常的表現,但不能確定其性質。

  ③ 放射性核素掃描。對於占位性肝臟疾病的診斷有幫助,可以確定病變的位置、大小和范圍。

  ④ 電子計算機斷層成像(簡稱CT)。可獲得肝臟不同斷層的照片,影像比較清楚。這種檢查要求先進的設備,代價昂貴,隻限於病情復雜、其他方法不能確診的患者。

  ⑤ 肝穿刺。可得到肝組織進行病理切片檢查,對於慢性肝炎、脂肪肝等的診斷有幫助。懷疑肝膿腫的患者,可經肝穿刺抽取膿液,確定肝膿腫的性質。

  ⑥ 腹腔鏡。可以看到肝臟表面的變化,並在腹腔鏡指引下進行肝穿刺活組織檢查。

  治療 針對病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