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的炎性病變。是肝臟最常見的疾病。絕大多數源於肝炎病毒,少見原因為自然環境中存在的毒性因素以及臨床用藥、酗酒和誤食毒蕈等引起的肝細胞損害。實際上任何原因所致的肝細胞損害均可廣義地稱為肝炎。肝炎的主要臨床表現有厭食、乏力、噁心、嘔吐、上腹部不適、腹脹、黃疸、發熱、關節痛等。

  肝臟是人體物質代謝中心,為維持生命的重要臟器之一,它的機能狀態密切地關係著人體的健康。肝炎可由急性變成慢性,長期不愈;由慢性發展成肝硬變;有少數肝硬硬變的病人發生肝癌,使預後極端嚴重。

  常見和比較常見的肝炎分類如下:

  病毒性肝炎 見病毒性肝炎。

  藥物性肝炎 一種醫源性疾病。多為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某些藥物(如氯內嗪、磺胺、對氨基水楊酸、異菸肼等)所致的肝臟損害。由於肝臟在藥物代謝中起重要作用,因而成為不良反應的主要靶細胞之一。發病機理為過敏反應或遺傳性藥物代謝異常。隨著藥物的不斷創新、增多,臨床所見病例也日漸增加。占所有藥物反應的10~15%。其主要的臨床表現與急性病毒性肝炎類似,可有發熱、皮疹、黃疸、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等。嚴重者可有出血、腹水、肝昏迷等,酷似重癥病毒性肝炎。歐美資料提示因藥物所致的暴發性肝衰竭占其全部病例一定比例。在臨床上,隻要註意肝內瘀膽或細胞損害的病理和臨床表現,結合用藥史,一般診斷不難。本病若能早期發現,及時停藥,多可自愈,僅有2~3%死於暴發性肝衰竭。對黃疸較深並有過敏征象時,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可收到良好效果。

  避孕藥引起的肝炎 常出現單純鬱膽型癥狀。有的國傢報道約在5%以內,口服避孕藥的復方是孕激素和雌激素組成,均由肝微粒體酶系統代謝,長期服用可致超微結構異常,服藥婦女可見轉氨酶升高,血清磺溴酞鈉異常瀦留,說明肝功能受到損害,但不嚴重,可自行恢復。中國應用的有避孕藥1號(炔諾酮、炔雌醇)、2號(甲地孕酮、炔雌醇)以及其他長效口服避孕藥。本病診斷主要根據:口服避孕藥史、血清轉氨酶升高、有其他類似輕度肝炎的肝外胃腸道反應等。治療也比較簡單,隻要一旦發現,及時停藥,一般均能自行恢復,預後良好,少數可發生瘀膽性肝硬變。

  中毒性肝炎 由自然環境中物理、化學、生物等親肝毒物(如磷、砷、四氯化碳等)所致的肝臟病變。主要是細胞毒作用的結果。隨著現代化學工業的發展,本病日漸增多。動物實驗證明,工業性中毒性肝炎有如下共同點:①有類似肝炎的明確病理改變;②病變嚴重程度與接受劑量有關;③人群普遍易感,所發生的病變類似;④容易復制動物模型。診斷主要靠臨床表現如黃疸、肝腫大、壓痛及胃腸道癥狀等,同時結合個人所接觸的自然環境。盡早避免所接觸的毒物並予以對癥處理,預後良好,僅少數導致慢性肝病,死亡率很低。有的短期內死於肝衰竭。

  毒蕈性肝炎 全世界毒蕈約有百餘種,在中國已發現80種之多,這些毒蕈所含的毒素不一,臨床表現各異。中毒性肝炎的癥象與其他中毒性肝炎相似。本病主要是因誤食毒傘(Amanita phalloides)、白毒傘(A.verna)、鱗柄白毒傘(A.virosa)等所引起。其所含毒素包含毒傘毒素及鬼筆毒素兩大類共11種,鬼筆毒素作用快,主要作用於肝臟,毒傘毒素作用慢,但毒性比鬼筆毒素大20倍,它能直接作用於細胞核,抑制 RNA聚合酶,並能顯著減少肝糖原的合成,導致肝細胞迅速壞死,因而病情兇險,死亡率可達50%以上。臨床表現常有黃疸、肝腫大、ALT(SGPT)增高、出血等。死亡病例肝臟多顯著縮小。臨床上,凡在夏秋季節同食者中出現惡心、嘔吐、有食蕈史,一般容易診斷。若能從現場覓得,並能鑒定為毒蕈者,則能得到進一步確定。治療很重要,應及早采取催吐、洗胃、導瀉、灌腸等方法,以排除尚未被吸收的毒物。二巰基丁二酸鈉有解毒作用,可考慮應用,常取得一定療效。病情嚴重及有出血傾向者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凡不能識別毒蕈者禁止采食野蕈,則可防止本病的發生。

  

參考書目

 葉維法:《臨床肝膽病學》,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天津,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