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月經停止、出現早期妊娠反應的開始到分娩這段期間對孕婦及胎體所作的臨床檢查。在280天妊娠中,孕婦體內各系統要發生一系列適應胎兒發育的變化,以便在妊娠末期能順利娩出胎兒。若這些變化超過生理範圍,就會形成病態,嚴重時可損害孕母健康,妨礙胎兒發育。若孕婦本身患有某些疾病,妊娠亦受影響。為保證孕母及胎兒的健康和安全分娩,應從確定懷孕時開始,即對母胎進行定期檢查,及早發現並防治併發癥,糾正異常胎位及異常產科情況,確定分娩原則,提高圍產兒成活率,順利完成分娩過程。產產前檢查時還要對孕婦進行衛生自我監護指導,及時發現妊娠異常表現,予以預防。產前檢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病史 除詢問年齡、結婚年齡、胎產次、職業、住址等外,要推算預產期,其算法是問明並核對末次月經日期,按末次月經第一日算起,月份減3或加9,日數加7(280天相當於9個月零7天)。實際的分娩日期與推算的預產期可以相差1~2周。若月經周期不規律(以28~30天為規律月經周期)或記不清末次月經日期,或於哺乳期尚無月經來潮時受孕者,可根據早孕反應時間、胎動開始日期、子宮大小、宮底高度及 B型超聲波測出的胎兒雙頂骨經線加以估計。要註意本次妊娠有無早孕反應、發熱、感冒、病毒感染、用藥史及其他不適,既往孕產史,末次妊娠或流產/分娩日期,有無難產史,要詢問前幾胎新生兒出生時體重,有無窒息等情況。詢問有無高血壓病、心臟病、結核病、血液病、肝腎疾病史,做過何種手術,有無藥物過敏史。瞭解配偶情況(如有無肝炎、結核等傳染病)。傢族中有無雙胎、糖尿病、高血壓病或遺傳病患者。

  全身檢查 觀察發育營養狀態、步態、身材高低(身高140cm以下者常伴有骨盆狹窄),註意有無染色體異常的征象,有無心臟及腎臟異常。測量體重、血壓,註意有無全身淋巴結腫大,甲狀腺、心、肺、乳房是否正常,腹部有無其他包塊,肝脾情況,脊柱四肢有無畸形、水腫。

  腹部檢查 先作腹部檢查,註意腹部形態、膨隆程度、子宮底高度(圖1、圖2),而後用四步觸診法檢查胎位(圖3)。檢查者站在孕婦右側,作腹部觸診,註意肌肉的緊張度、有無腹直肌分離、羊水多少、子宮肌的敏感程度,而後檢查者面向孕婦。第一步手法:將雙手置於子宮底部,摸子宮外形、宮底高度,並以雙手指相對輕推宮底部的胎體,若為胎頭,則硬而圓,有浮球感,若為胎臀,則較軟而寬,形狀略不規則,並易變形。第二步手法:兩手分別置於腹部兩側,一手固定,另一手輕輕深按檢查,兩手交替,可分辨出平坦飽滿者為胎背,高低不平為胎肢體。根據胎背在孕婦左側或右側,是向前方或後方,可判定胎兒在宮內的位置。第三步手法:將右手置於恥骨聯合上方,拇指與其餘四指分開,握住先露部,再次辨明為胎頭抑為胎臀,將先露左右推動,以判斷先露是否銜接(指是否進入孕婦骨盆入口),推不動,則表示已銜接。第四步手法:檢查者面對孕婦足端,將兩手分別置於先露部兩側,在骨盆入口方向向下深按,再次核對先露部並確定其入盆程度(圖3)。用四步觸診法可判明胎兒位置,而後用聽診器在孕婦腹部聽胎心音,靠胎背上方的孕母腹壁上胎心音聽診清楚。先露部是胎頭則胎心音在孕婦臍下方,臀先露時,胎心音在臍上方(圖4)。

  骨盆測量 骨盆是胎兒從母體娩出的必經通道,產前檢查時必須仔細測量骨盆大小。骨盆測量分兩部分。

  骨盆外側量 測孕婦①髂棘間徑(IS),即兩髂前上棘外緣的距離,正常值23~26cm。②髂嵴間徑(IC),即兩髂嵴外緣最寬的距離,正常值25~28cm。③骶恥外徑(EC),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處至恥骨上緣中點的距離,正常值18~20cm。④出口橫徑(TO),即坐骨結節間徑,孕婦仰臥位,兩腿彎曲、雙手抱膝,使坐骨結節突出,測量者用手指摸兩側坐骨結節內側緣後,測其間距,正常值8cm(圖5)。此徑線代表骨盆出口的大小,若徑線<7.5cm,還可測下一項。⑤後矢狀徑(骶尾關節至出口橫徑中點的距離)。⑥恥骨弓角度,孕婦姿勢同上,測者用兩拇指沿恥骨降支,拇指尖向上,兩拇指延長線形成的角度即是,正常值85~90°(圖6)。

  骨盆內測量 骨盆外測量雖較簡單,但隻能從形態作間接的判斷,而內測量能較準確地測出骨盆入口、中骨盆的真正大小,常在產科初診時進行。孕婦取截石位,若妊娠已36周以上,則需消毒外陰,在無菌操作下測量。主要測兩個徑線:①骶恥內徑,所測得的實為骶恥斜徑,亦稱對角徑(DC),即恥骨聯合下緣至骶岬上緣中點的距離。正常值12cm,減去1.5cm即為骶恥內徑。代表骨盆入口的前後徑(圖7)。②坐骨棘間徑,兩側坐骨棘間的距離,正常值10cm左右,測者將食、中指放陰道內,觸兩側坐骨棘是否明顯突出,粗估間距。並估計自坐骨棘至骶骨間的坐骨切跡的弧度大小,以估計骨盆中腔形狀(圖8)。

  化驗檢查 常規查血常規、血型、尿常規、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作胸部透視,有條件則早孕時應查有無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及弓形蟲的特異免疫抗體球蛋白(IgM)。

  B型超聲檢查 這種手段已成為產科檢查常規。於妊娠4、5個月時作一次B型超聲檢查,瞭解胎兒頭徑、胎盤、羊水並除外胎兒畸形。妊娠36周後作 B型超聲檢查可復核胎位,除外前置胎盤,估計胎兒成熟情況。有羊水過多或過少者更應及時作B型超聲檢查,註意有無胎兒神經管畸形、食管閉鎖、腎缺如等。有血型不合或地中海貧血可疑時,測胎兒有無腹水、水腫。有宮內生長遲緩時可隨查胎頭雙頂徑增長速度作為治療效果的指標。此外還可測胎兒生物物理指標以估計胎兒有無宮內窘迫。

  產科復診 目的是復核初診檢查的結果,追隨妊娠過程的進展;及早發現異常;及時處理以預防嚴重並發癥的出現;指導孕婦認識分娩預兆及發展過程。間隔時間:第一次復診為初診後兩周,妊娠28周前每4周一次,28周以後每2周一次,36周後每周一次。復診時根據初診情況詢問前次檢查後有無特殊情況;測量體重、血壓、子宮底高度、腹圍,檢查胎位、胎心,估計胎兒大小、胎先露、入盆情況、羊水多少,註意有無水腫,檢查尿蛋白、尿糖,定期隨查血色素和作B型超聲檢查。妊娠36周時要對妊娠過程及分娩方式再次小結,作出估計,提出註意點。

  自我監護 28周後指導孕婦自我監護,每天計數胎動,每小時少於3次提示胎兒可能有宮內異常。還可教其丈夫每天監聽胎心,正常胎心率120~160次/分。堅持進行自我監護可及早發現跡象,提高圍產兒成活率。

  高危妊娠門診 妊娠期有內外各科並發癥、產科並發癥、估計分娩有困難的孕婦,應在高危妊娠門診檢查,根據具體情況緊密隨診,必要時作一些特殊檢查。合並心臟病的孕婦要註意心率,預防感冒,提早休息;有慢性高血壓的要檢查腎功能;有前次剖宮史、難產史的孕婦,要詳細詢問以往分娩經過、子宮及腹壁切口愈合情況、有無產褥感染;本次血壓高於130/90mmHg的孕婦要查尿蛋白及水腫情況,註意有無頭痛、惡心、頭暈等,並及時治療;胎兒小於孕齡者要找原因,註意監測胎兒情況並給予治療。

  遺傳咨詢門診 凡本次妊娠可能胎兒有畸形或先天性病者(包括染色體病和先天性代謝病)應至遺傳咨詢門診就診,根據情況作以下特殊檢查:①妊45~80天取絨毛檢查胎兒染色體有無異常,或取絨毛提取DNA作基因檢查以診斷胚胎有無遺傳病。②妊16周時測母血清甲胎蛋白值,若數值過高或過低,應進一步作羊膜腔穿刺檢查羊水甲胎蛋白值。③妊16~18周時抽取羊水作細胞培養,檢查胎兒染色體,亦可作酶測定,診斷有無先天性代謝病。④檢查羊水上清液內其他生化物質以診斷相應疾病。⑤作 B型超聲波診斷胎兒有無畸形。⑥作胎兒鏡檢查取胎兒血標本。

  其他特殊檢查 根據具體情況還可作下述試驗,如測羊水內卵磷脂/鞘磷脂比值,大於2則提示胎肺成熟;羊水內肌酐值大於2mg%,示胎腎功能成熟;羊水脂肪細胞出現率在20%以上示胎兒皮膚成熟。還可用電子儀器監測胎心跳動規律性與胎動的關系及基底線變異程度以觀察胎兒的儲備功能(稱無激惹試驗)。亦可用少量催產素點滴觀察胎心有無變化(稱為催產素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