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盟國在亞洲、太平洋地區進行的反對軍國主義日本侵略的戰爭。日本為打破侵華戰爭的僵持局面,擺脫內外困境,決定趁歐戰正酣之機南進,掠奪東南亞的戰略物資,奪取美、英、荷的殖民地,建立“大東亞共榮圈”。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時間),日本襲擊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見襲擊珍珠港),轟炸菲律賓,登陸馬來半島,引發太平洋戰爭。日本調用陸軍11個師團,艦艇205艘,飛機2300架,共約40萬人,以半年時間侵佔瞭泰國、香港、馬來亞、菲律賓、荷屬東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緬甸以及所羅門群島與阿留申群島的部分地區和島嶼。美國缺乏戰爭準備,初期遭受嚴重損失。在對德、意、日兩面作戰的形勢下,美國執行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在太平洋地區主要進行防禦和鉗制性作戰。中國人民抗擊著日本陸軍主力,有力地支援瞭太平洋盟軍和東南亞人民的抗日鬥爭。1942年3~4月,美國建立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兩個戰區司令部(總司令分別為C.W.尼米茲和D.麥克阿瑟),開始增加兵力,展開局部反攻。在珊瑚海海戰首挫日軍後,又取得中途島海戰的勝利,初步掌握瞭作戰海域的主動權。同年8月至次年2月,在瓜達爾卡納爾島重創日軍,使戰略形勢發生根本變化。

  此後雙方展開激烈的島嶼爭奪戰。不久,美軍收復阿留申群島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1943年11月盟軍轉入全面進攻,麥克阿瑟一路由新幾內亞西進爾後北上,尼米茲一路經中太平洋特魯克群島西進,向菲律賓方向分進合擊,切斷日本通向南洋的海上交通線。日本雖竭力增兵,但戰線過長,兵力分散,處處應付,無法挽回敗局。1944年美軍控制中太平洋,占領馬紹爾群島和馬裡亞納群島,並在菲律賓群島登陸。1945年攻占硫磺島和沖繩島,取得進攻日本本土的前進基地,並對日本本土加強轟炸和封鎖。5月8日,德國投降後,日本完全孤立。8月6日和9日美國在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8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並進軍薩哈林島(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中國人民發起全面反攻。在各國抗日軍民共同打擊下,日本侵略軍迅速崩潰。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在投降書上簽字,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戰爭進程表明:日軍襲擊珍珠港,對掩護和保障其南進戰略計劃的實施意義甚大,但把美國卷入戰爭卻是戰略上的失策;雙方海軍艦隊的核心都由原先的戰列艦讓位於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對確保海上交通線和掌握制海權、制空權有重大影響;以快速航空母艦編隊和潛艇部隊消滅日本海空部隊,以及實施越島作戰,是美軍取得勝利的重要軍事因素。

同盟國空軍對日本本土進行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