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朝咸豐三年(太平天國癸好三年,1853)至五年間,太平天國派兵挺進華北、企圖攻取北京的一次重大戰略行動。

  三年春,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後,於派兵西征的同時,派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和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等率軍2萬餘人,挺進華北。北伐軍由浦口出發,經安徽蒙城、亳州(今亳縣)入河南,克歸德(今河南商丘),因無船不得渡黃河,乃循南岸西趨,於五月二十一抵汜水,征得數十條船,開始搶渡黃河。二十六日,主力渡過黃河(一部未得渡,南返返安徽),占溫縣,圍懷慶(今河南沁陽),與城內外清軍相持兩月。七月二十八,北伐軍撤圍西進,經垣曲入山西,過平陽(今山西臨汾)、洪洞、黎城,東入直隸(約今河北),克臨洺關(今河北永年)、邢臺,北上藁城,東占深州(今河北深縣),稍事休整後即東進滄州,於九月二十七占領靜海和獨流鎮,在此屯駐待援(前鋒一度抵達天津西楊柳青)。

太平軍北伐進軍路線

  北伐軍深入直隸,清廷震動,即命勝保為欽差大臣,率軍由南而北追趕,並命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僧格林沁為參贊大臣,率軍由北而南迎堵。北伐軍占據靜海、獨流後,勝保即設大營於良王莊,僧格林沁設大營於王慶坨,進行圍堵。

  北伐軍以流動作戰見長,一旦在靜海、獨流駐止下來,即迅速陷入清軍的重圍。時值隆冬,軍資匱乏,又久等援軍不至,處境日益艱難,乃於四年正月初八突圍,南走河間縣束城鎮;一月後又突圍走阜城。清軍馬隊緊追不舍,北伐軍再度被圍。

  洪秀全、楊秀清得知北伐軍抵達天津附近後,才著手組織援軍。四年正月初七,夏官又副丞相曾立昌等率領援軍由安慶出發,經河南永城、夏邑渡黃河,由江蘇豐縣入山東北上,於三月十五攻克臨清,北距阜城僅200餘裡。但臨清城內糧械被敵軍焚毀殆盡,城外又有勝保部清軍趕到圍困,曾立昌等遂遷就部分新成員的畏敵懼戰情緒,竟置北援任務於不顧,二十六日棄城南走,途中屢戰不利,一退再退,以致潰不成軍,被清軍和地主武裝截殺甚眾,曾立昌等犧牲。援軍的潰散,使北伐軍的前途更加險惡。

  林鳳祥、李開芳被困於阜城,不知援軍已到臨清。四月初九,北伐軍自阜城突圍,進據東光縣之連鎮。當天,清軍又趕到圍困。林、李為分敵兵勢,由李開芳率600餘騎突圍南下,襲占山東高唐。勝保所部當即趕到,又將高唐圍住。從此,林、李分駐兩地,頑強抗擊清軍。五年正月十九,清軍攻陷連鎮,北伐軍將士大多陣亡,林鳳祥被俘後解送北京,英勇就義。僧格林沁立即移兵猛攻高唐。二十九日,李開芳棄城南走茌平縣之馮官屯。僧格林沁又率數萬清軍趕到,圍攻兩月未克,最後隻得在四周築起堤壩,從百裡外引水浸灌,馮官屯頓成澤國。四月十六,李開芳等被俘,在北京遭殺害。至此,北伐軍全軍覆沒。

  北伐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太平天國的領導者於攻占金陵(今南京)後,對革命形勢缺乏清醒的認識,貿然派出2萬餘精銳,深入華北,謀取北京,結果陷入清軍重圍;加之後援部隊派出過遲,且於中途潰散,北伐軍遂失去瞭突圍南返的希望。這是太平軍自起義以來所遭到的一次最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