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冬,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13軍分區主力部隊由熱河省(今劃歸河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返回冀東地區後,不斷打擊偽治安軍,嚴重威脅日軍北平(今北京)至錦州鐵路的交通運輸。1942年3月,日軍調集第27師團、獨立混成第15旅團主力、偽治安軍17個團共3萬餘人,在關東軍、偽滿洲國軍各一部的配合下,由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甯次指揮,沿長城、古北口、冷口一線,連接灤縣、蘆臺、寶坻、三河、密雲各點,對冀東區構成封鎖圈,然後採取分割包圍、奔襲合擊、分區“清剿剿”等戰術,進行殘酷“掃蕩”,並結合推行“治安強化運動”,企圖徹底摧毀冀東抗日根據地,控制冀東地區,進一步掠奪煤、糧、棉等戰略物資。第13軍分區司令員李運昌、政治委員李楚離,指揮第12、第13、第11團(6月下旬組建)及區、縣遊擊隊,在第12軍分區(平北軍分區)第10團配合下,以主力一部與遊擊隊、民兵在內線開展遊擊戰,主力大部轉到外線,內外線相結合,進行反“掃蕩”作戰。

冀東區1942年春夏季反“掃蕩”

  4月1日,日軍開始向遵化、遷安、豐潤、玉田地區合圍,關東軍、偽滿軍在長城沿線對山口隘路嚴密封鎖。第13軍分區以一部兵力鉗制日偽軍,掩護主力向外線轉移。3日,留在內線的第12團第4連、警衛第2連共250餘人,在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劉誠光率領下,於遵化城東南甲山,抗擊有飛機和大炮火力配合的日偽軍3000餘人的圍攻,激戰終日,殲日偽軍600餘人,劉誠光等200人壯烈犧牲。4月下旬,轉至外線的軍分區主力部隊由都山、五鳳樓山一帶進逼承德郊區,破擊凌源至承德鐵路、承德至興隆公路,襲擊、攻克亮甲臺、榆樹溝等10餘處據點。5月,日偽軍主力轉向薊縣、興隆以西和長城沿線尋殲軍分區部隊主力。第13軍分區部隊主力在遊擊隊和民兵掩護下,轉移到翼側相機打擊日偽軍,先後在青山院、喜峰口、西卜子院等地多次設伏取勝,並攻克二撥子、新甸子、六道河等多處據點。5月底,日軍第27師團主力南調,參加“掃蕩”冀中抗日根據地,日軍餘部及偽治安軍繼續“掃蕩”。第13軍分區為配合冀中區反“掃蕩”,集中主力展開反擊,在遵化城西北沙坡峪、灤縣城西北甘河草及太平莊、遷安城西南趙店子等戰鬥中,予日偽軍以痛擊,擊斃聯隊長田蒲竹治、治安總署顧問高羽麻等多名指揮官,攻克野雞坨、樊各莊、油榨、石梯子第10餘處據點,取得反擊作戰的勝利。8月1日,日偽軍1.3萬餘人再次“掃蕩”遷安、盧龍、灤縣、豐潤地區。第13軍分區部隊主力又分散與遊擊隊、民兵配合,先後在豐潤城西南石各莊、遷安北彭傢窪、薊縣城北洪水莊等地進行伏擊、襲擊作戰。8月底,日軍停止瞭“掃蕩”。日軍在“掃蕩”中屠殺群眾約2萬人。並將被抓捕的青壯年2萬餘人押往中國東北和日本去當“勞工”。冀東區軍民在近半年的反“掃蕩”中,共作戰160餘次,殲日偽軍近5500人,發展瞭冀東抗日武裝力量,鞏固與擴大瞭冀東抗日根據地。

八路軍一部搶渡灤河向熱河省南部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