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對國民黨軍重兵守備的山東省濟南市進行的大規模攻堅戰。

  1948年秋,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人民解放軍的力量日益強大。國民黨軍的力量不斷削弱,被迫改“分區防禦”為“重點防禦”,一面加強戰略城市的兵力和設防,一面組織若幹個機動兵團,往來應援,以爭取時間,挽回敗局。在華東戰場,蔣介石令第2“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所部固守濟南,在徐州及其附近地區集中17萬人的3個機動兵團伺機北援。

濟南戰役

  國民黨軍的態勢 濟南為山東省省會,津浦、膠濟鐵路交會點,北靠黃河,南倚泰山,地形險要,易守難攻。第2“綏靖區”以濟南內城為核心防禦陣地,以外城和商埠為基本陣地,以濟南外圍縣鎮及制高點構成外圍陣地,各陣地內均構築眾多的永備和半永備型工事,形成能獨立作戰的支撐點。其兵力部署是:以濼口、馬鞍山之線為界,分為東、西2個守備區,以整編第73師、保安第6旅等3個旅防禦東守備區;以整編第96軍(轄整編第2、第84師,獨立旅)、保安第3、第8旅、青年教導總隊等8個旅防禦西守備區;以第19、第57旅等部為預備隊;另以保安第4旅等部守備外圍警戒陣地。總兵力為9個正規旅、5個保安旅,以及特種兵部隊等,約11萬人。

  人民解放軍的部署 中共中央軍委依據戰局的發展,命令華東野戰軍攻取濟南,同時準備打擊徐州北援之國民黨軍。命令中指出,此役關系甚大,必須預先估計多種可能,準備對付最壞的情況。要求華東野戰軍集中全力,采取攻城打援分工協作,以20天至2個月時間奪取濟南,並殲援軍一部。遵此,華東野戰軍集中兵力,組成攻城、打援2個兵團,由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統一指揮。攻城兵團,以6個半縱隊,配屬特種兵縱隊大部,附地方武裝共約14萬人組成,由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兼山東兵團政治委員譚震林、副司令員王建安統一指揮。攻城兵團又分為東、西集團,由東、西兩面向濟南實施鉗形突擊。攻城東集團以第9縱隊、渤海縱隊及渤海軍區一部兵力組成,攻城西集團以第3、第10、兩廣縱隊和魯中南縱隊4個團及冀魯豫軍區一部兵力組成,另以第13縱隊為攻城總預備隊。打援兵團,以8個半縱隊,配屬特種兵縱隊一部,附地方武裝,約18萬人組成,由野戰軍司令部直接指揮。其中,以第4、第8縱隊等部組成阻援集團,於運河以西之巨野、嘉祥地區阻擊可能由徐州以西北進之援軍;以第1、第6、第7縱隊、中原野戰軍第11縱隊和蘇北兵團第2、第12縱隊及魯中南縱隊4個團,組成打援集團,於運河以東之鄒縣、滕縣地區,待機殲擊北進之援軍。戰役發起前,中共華東野戰軍前委提出“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和“大量殲滅來援之敵,爭取戰役全勝”等口號。各部隊在戰前深入進行瞭形勢、任務和政策紀律教育;開展戰前練兵;進行攻城物質準備等。山東各級黨政領導機關,全力以赴,嚴密地組織瞭支前工作。

  戰役經過 9月16日晚發起戰役。攻城兵團以突然勇猛的動作,迅速突破濟南外圍防線。至17日,西集團各部分別襲占匡李莊、雙山頭、長清等外圍據點,乘勝進逼飛機場、臘山、黨傢莊;東集團各部展開猛烈攻擊,分別攻占城東屏障茂嶺山、硯池山等要點,在殲滅整編第73師一部後,直撲外城。王耀武對人民解放軍的迅猛攻勢,特別是突破其東部屏障,大為震驚。他速將調古城以西的第19、第57旅東調,並以整編第73師第15旅及空運剛到的整編第74師一部向東實施反擊。隨後,又將機場以西整編第2師第211旅調入商埠加強城防。18日,西集團趁機向前推進,殲滅整編第84師一部,並以炮火控制機場,使濟南空運聯系中斷。19日晚,整編第96軍軍長吳化文率3個旅2萬餘人舉行戰場起義。攻城兵團指揮部為擴大戰果,即調預備隊第13縱隊加入西集團作戰。各部乘勢疾進,於20日拂曉占領商埠以西陣地。王耀武再次調整部署,除以3個多旅防守商埠外,將主力撤入城內。攻城兵團為不給守軍以喘息之機,令東集團迅速逼近城垣,抓緊攻城準備;西集團從20日黃昏對商埠發起攻擊,迅速楔入商埠東部,至22日中午占領商埠。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濟南城

  22日黃昏,東、西集團開始攻擊外城。各部在火力掩護下,實施連續爆破,連續突擊,迅速突入外城,與守軍展開激烈巷戰。至23日,東、西集團占領外城大部,進逼內城。此時,蔣介石一面嚴令王耀武率部固守,一面督促徐州各兵團迅速北援,並令空軍對解放軍攻占的地區狂轟濫炸。

  23日晚,華東野戰軍攻城兵團對內城發起總攻。內城為濟南守軍的核心陣地,城墻高厚,設有明碉暗堡。東、西集團在炮兵火力支援下,對內城實施突擊。各部浴血奮戰,相繼突破城垣,但守軍依托堅固的城垣陣地頑抗,各突破口除第13縱隊第109團一部突入內城,占據少數房屋,抗擊守軍之反擊外,其餘進攻受阻。攻城兵團指揮部及時分析情況,決定再次實施突擊,嚴密組織炮火準備,掩護後續部隊迅速投入戰鬥。第9縱隊第25師第73團勇敢頑強,運用炮火、爆破、突擊緊密結合的手段,在城東南角打開突破口後,立即攻入內城,與守軍展開激戰;第13縱隊主力由城西南角突入,與早先突進的一部會合,擴大瞭突破口。各突入部隊速向縱深猛攻,激戰至24日黃昏,全殲內城守軍,濟南解放。第2“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副司令官牟中珩和國民黨山東省黨部主任委員龐鏡塘等化裝潛逃,被民兵捉獲。

中國人民解放軍摧毀國民黨軍第2“綏靖區司令部”

  徐州地區的國民黨軍,懾於華東野戰軍打援集團兵力強大,不敢冒進。蔣介石屢次督促,直至9月24日,第7、第13兵團尚未行動;由商丘進抵城武(今成武)、單縣地區的第2兵團得悉濟南失守,即倉皇回撤。濟南解放後,菏澤、臨沂、煙臺等地的國民黨軍,亦先後棄城逃跑。

  戰役期間,中原野戰軍嚴密監視中原戰場的國民黨軍,有力地保障瞭攻濟作戰。華東軍區所轄各軍區和豫皖蘇、冀魯豫軍區地方武裝,以及參加支前的廣大民兵、民工,為奪取戰役勝利作出瞭重大貢獻。

  濟南戰役,共殲國民黨軍10.4萬餘人(內起義2萬人),俘國民黨軍高級將領23名,繳獲各種炮800多門,坦克、裝甲車20輛,汽車238輛。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第8師師長王吉文、第13縱隊第37師政治委員徐海珊在戰鬥中犧牲。濟南戰役的勝利,使華北、華東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沉重地打擊瞭國民黨軍堅守大城市的信心,鍛煉和提高瞭人民解放軍攻堅作戰能力。1948年9月24日,中共中央軍委授予第9縱隊第25師第73團為“濟南第一團”、第13縱隊第37師第109團為“濟南第二團”的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