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末期以“尊王攘夷”為口號反對幕府的政治運動。江戶時代初期即有尊王論,其理論根源是儒傢思想,主張尊王敬幕。江戶末期,幕藩體制危機嚴重,同時面臨外來侵略,要求改革幕政的尊王論和主張排斥外夷的攘夷論相結合,形成尊王攘夷運動。

  1858年(安政5年)7月,幕府大老(位居“老中”之上,輔佐將軍政務的最高官職)井伊直弼(1815~1860)迫於外國壓力,不待天皇敕許,逕自簽訂《日本國美利堅合眾國修好好通商條約》(見《安政條約》)。主張“攘夷”的某些藩主和志士通過與幕府有矛盾的公卿策動天皇下詔,拒不批準簽約,鼓吹“尊王攘夷”。1858年10月至1859年,幕府在京都、江戶等地大肆逮捕尊王攘夷派志士,殺害其領袖吉田松陰、橋本左內、賴三樹三郎等人,造成“安政大獄”。尊王攘夷運動乃走向激化。1860年3月24日,攘夷派的水戶、薩摩兩藩的18名“浪士”(脫離藩的武士)為安政大獄的被害者復仇,刺殺大老井伊直弼於江戶,史稱“櫻田門外之變”。

  尊王攘夷運動的中心在長州藩,其領袖有吉田松陰及其門生高杉晉作(1839~1867)、久坂玄瑞(1840~1864)等。尊王攘夷派的成員有各地的下級武士、鄉士(在鄉武士)、豪農豪商、村吏、神官、國學者以及公卿中要求改革幕政或與幕府有矛盾的人物。1862年底至1863年初,尊王攘夷派策動天皇下詔,令幕府定期宣佈“攘夷”(廢約、閉港、驅逐外國人)。1863年1月31日,高杉晉作等火燒英國公使館。6月6日,幕府被迫答應天皇,定於6月25日開始實行“攘夷”,並將此意佈告全國。6月24日幕府通告各國公使將關閉港口,於是,尊王攘夷運動向反侵略戰爭和武裝倒幕方向發展。

  1863年6月25日及7月8日、11日,長州藩炮臺先後炮擊通過下關海峽的美國、法國、荷蘭船隻(“下關事件”)。7月16日、20日美法軍艦先後攻打下關,進行報復。此時,高杉晉作打破身份限制,組織瞭稱為“奇兵隊”的新式軍隊,防守下關。8月15日,英國軍艦7艘進攻薩摩藩(“英薩戰爭”),薩摩藩主屈服,轉向“公武合體”(皇室公卿與幕府及各藩的聯合)。1863年9月30日(文久3年8月18日),幕府勢力操縱公武合體派在京都發動政變,趕走三條實美等“倒幕七卿”,迫害尊王攘夷派,史稱“八月十八日政變”。不久,土佐藩志士吉村寅太郎等人組成“天誅組”,在大和舉兵討幕攘夷,築前志士平野國臣擁戴倒幕派公卿澤宣嘉,在生野召募農兵起義,均迅即失敗。

  1864年8月19日,久坂玄瑞等率長州藩兵入京都,與幕府操縱的京都守護軍激戰(“禁門之變”), 久坂玄瑞等戰敗自殺。8月24日,幕府策動天皇下詔,以追窮“禁門之變”為由發動第一次征討長州藩的戰爭。英、美、法、荷四國聯合艦隊也於9月5日再次進攻下關,長州藩在內外夾攻下失敗,對幕府屈服,保守勢力重新掌握藩政,高杉晉作等被迫逃亡。鬥爭的失利使尊王攘夷派重新考慮戰略。1865年春,高杉晉作再度舉兵,主張“開港討幕”,不再提“攘夷”。至此,尊王攘夷運動向武裝倒幕轉化,並成為日後明治維新的動力。

“禁門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