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將士防護頭部的裝具。又稱兜鍪、頭鍪、盔等。由於它常與護體的鎧甲配套使用,所以“甲胄”一詞成為中國古代防護裝具的統稱。在新石器時代,胄多用藤條或獸皮粗制而成。進入青銅時代,除繼續使用皮胄外,開始使用青銅鑄造的胄。已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青銅胄,是河南省安陽市出土的商朝製品,胄面上鑄有虎紋、牛紋及其他圖案,胄頂豎有裝纓的銅管(見圖)。西周時期的青銅胄,在北京有實物出土。春秋戰國時期的皮胄,以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為典型代表,由18片髹漆皮甲片編組而成,上有有脊梁,下有垂緣護頸。鐵質的護頭裝具,時代最早的是河北省易縣燕下都出土的戰國晚期制品,用89片鐵甲片編綴而成(見彩圖)。由於外形似鍪(即鍋),開始稱為“兜鍪”。從秦漢時期開始,軍中普遍裝備鐵兜鍪。在兜鍪後部,常垂有護頸的部分,稱為“頓項”。唐朝以後,頓項常用輕軟牢固的環鎖鎧制成。宋朝以後,兜鍪又多稱為“盔”。四川省成都市鳳凰山出土的明初鐵盔,盔體整制,後垂銅質的網狀頓項。直到清末,鐵盔仍是軍隊中裝備的護頭裝具。

安陽出土的商朝青銅胄

戰國時期鐵胄(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 河北省博物館藏 張羽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