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漢景帝時期,周亞夫等率軍平定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王叛亂的戰爭。

周亞夫平七王之亂

  起因 漢高祖劉邦翦除異姓諸侯王後,大封同姓諸侯王以鎮撫天下。。後來諸王封地實際成瞭獨立王國,與漢廷的矛盾日益激化。漢文帝用賈誼策,將一些諸侯國分小。漢景帝時又采納禦史大夫晁錯削藩的建議,將諸侯王的部分封地收歸朝廷管轄。由此觸發瞭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王之亂。

  七王反叛 劉濞是劉邦的侄兒,經營吳地40餘年,蓄謀奪取中央政權。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一月,漢廷下詔削奪吳國會稽(約今江蘇東南部及浙江、福建)、豫章(約今江西)兩郡。劉濞即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在廣陵(今江蘇揚州)起兵,企圖經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入長安。他與楚王劉戊通謀,率吳、楚軍先攻景帝子劉武為王的梁國,破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一說柘城西北),大敗梁軍,乘勝圍攻梁國都城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同時,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亦起兵圍攻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趙王劉遂也起兵反叛,形成七王聯合反對漢廷之勢。

  平亂 漢景帝得知諸王起兵,任周亞夫為太尉,率領36將軍迎擊吳、楚軍。命曲周侯酈寄擊趙軍,將軍欒佈擊齊地諸叛國,以外戚竇嬰為大將軍屯守滎陽(今屬河南)。周亞夫采納趙涉建議,避開吳軍設有間諜的崤、澠(今陜西潼關至河南澠池一帶),繞道武關(今陜西商南東南),直趨洛陽。進至淮陽(今屬河南)後,又依鄧都尉計,率軍直抵戰略要地昌邑(今山東巨野南),深溝高壘,欲以逸待勞。時吳、楚軍全力攻梁。梁王幾次遣使向周亞夫求援,景帝後來也下詔命周亞夫救梁。周亞夫深知吳、楚軍勢雖盛,但不能持久,且梁國尚有一定的抗禦實力,故仍堅守昌邑,派弓高侯韓頹當等率輕騎出淮泗口(淮水與泗水合流處,在今洪澤湖內),迂回吳、楚軍側後,斷其糧道。劉武亦命大將韓安國、張羽等全力抵禦,屢敗吳、楚軍。吳、楚軍攻梁不下,轉攻周亞夫率領的漢軍主力,雙方對陣於下邑(今安徽碭山),吳、楚軍因久戰乏糧,急欲速決,先是多次挑戰,周亞夫堅壁不應,繼又聲東擊西,欲攻破漢軍壁壘,又被周亞夫識破,終因饑疲不堪,被迫撤退。周亞夫乘機派精兵追擊,大破吳、楚軍。劉濞棄軍逃至丹徒(今屬江蘇),被東越人所殺,劉戊自殺,吳、楚起兵三月即敗。欒佈率兵至齊,解臨淄之圍。劉雄渠、劉卬、劉辟光、劉賢等兵敗被誅或自殺。欒佈隨即還師與久圍邯鄲(今屬河北)不下的酈寄合兵,引水灌城,劉遂自殺。

  七王之亂的平定,維護瞭西漢王朝的統一,加強瞭中央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