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美空軍對德國本土及其佔領區實施的歷時5年的戰略轟炸。1940年5月~1942年8月,對德轟炸由英國單獨進行,目標是石油工業及科隆、柏林等大城市。1942年8月,英、美開始聯合對德轟炸。美軍在晝間對關鍵性目標實施精確轟炸,英軍在夜間對大城市實施面積轟炸。因出動兵力不大,轟炸效果並不明顯。1943年1月,英、美商定增大轟炸規模。轟炸目標以潛艇和飛機製造業、石油工業及交通運輸為主,並企圖通過轟炸奪取制空權。從1944年2月起,轟炸規模增大,,到同年6月諾曼底登陸前,奪得瞭制空權。此後,轟炸規模更大,效果日漸顯著。1944年7月~1945年4月,投彈量超過前幾年的總和。1945年4月,柏林戰役開始,英、美空軍主要用於支援地面軍隊,對德戰略轟炸至此結束。5年內,英、美空軍共出動轟炸機144萬餘架次,投彈量達270萬噸,一半以上投在德國本土。據戰後英、美的調查,1944年6月以前的轟炸,對德國工業生產影響不大;同年下半年,由於轟炸造成巨大破壞,加上德軍地面作戰失敗,占領區縮小,工業生產開始迅速下降,經濟瀕於崩潰。事實表明,戰略轟炸與地面軍隊的作戰行動相結合,能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產生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