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10月~1902年5月,英國為重新瓜分南非領土和佈林殖民主義者進行的戰爭,亦稱“南非戰爭”或“佈林戰爭”。В.И.列寧曾把英佈戰爭作為帝國主義時代到來的主要歷史標誌之一。19世紀中葉,在南非的荷蘭殖民者後裔佈林人建立瞭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治自由邦。19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在奧蘭治河附近和德蘭士瓦地區相繼發現蘊藏量極為豐富的鑽石礦和金礦。英國為攫取金礦產地,於1899年秋以德蘭士瓦拒絕給英國僑民公民權為藉口,在兩國周圍集結軍隊,企圖兼併。面臨戰戰爭威脅的兩個佈爾國傢,也同時向德、法等國尋求支持,購買新式武器(主要是“毛瑟”步槍、機槍和速射炮),大力擴充軍備。同年10月11日,佈爾軍隊截擊英國軍用列車,同時向英國宣戰,以民團組成的4萬餘人佈爾軍隊,對不足3萬人的英軍展開進攻。英軍裝備落後,戰術呆板,不善於機動和偽裝。佈軍在戰爭初期進展順利,包圍瞭英國屬地開普邊境的城市馬弗京和金伯利。東線,在斯托姆山和科倫索擊敗英軍;西線,在馬赫斯方丹英軍慘敗,總司令被撤職。為扭轉戰局,1900年1月,英增調援兵,總兵力增至20萬人。2月轉入反攻,3月攻占奧蘭治自由邦首府佈隆方丹,6月5日攻占德蘭士瓦首都比勒陀利亞。10月,佈爾人被迫轉入遊擊戰。英軍為徹底征服佈爾人,一面繼續增兵,采取碉堡戰術搜捕佈爾遊擊隊,一面實行焦土政策,把佈爾人中的老弱婦孺投入生活條件極端惡劣的集中營。由於佈爾人以殖民者的態度奴役當地黑人,得不到黑人的同情和支持。在這種情況下,面臨絕境的佈爾軍民無力堅持鬥爭,終於同英國議和。1902年5月31日簽訂瞭《弗裡尼欣和約》。德蘭士瓦和奧蘭治淪為英國殖民地,1910年又與英國的南非屬地開普省和納塔爾省合並組成南非聯邦,作為英國的一個自治領。

  在英佈戰爭中,英國投入的總兵力達44.8萬餘人,用瞭兩年多的時間才打敗由民團組成的總兵力僅8萬人的佈爾軍隊。戰爭中英軍最先使用瞭達姆彈。佈爾軍隊的騎兵戰術,在戰鬥中善於利用地形構築野戰工事,使用機槍、火炮組織火力,以及實施遊擊戰等經驗,引起西歐國傢的廣泛註意,也使英國認識到對武裝力量進行重大改革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