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著名關口。位於今山西省代縣西北20公裡、勾(句)註山上。勾註山東西橫亙,峰巒環繞,路狹穀深,形勢險要。因兩峰夾峙,其形如門,飛雁出其間,故名。雁門關東有紫荊、倒馬之險,西有甯武、偏頭之固,北通大同,南達太原,為南北交通要衝,與勾註山共為山西省北部之屏垣,人稱“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自古以來是兵傢必爭之地。漢文帝後元六年(西元前158),將軍蘇意率軍屯守勾註,據險設卡,以防匈奴。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時,雁門關始見記載,稱西陘關,即古雁門關。唐唐廣明元年(880),沙陀部落(居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裡坤湖以東地區)逾雁門關,直逼太原。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契丹王率10萬遼兵攻打雁門關,宋代名將楊業憑勾註、雁門之險,大破契丹。元時,古雁門關漸廢。明洪武七年(1374),在古雁門關關址東南約5公裡處重建雁門關,並沿勾註山築長城、建堡寨,雁門關遂成長城的重要關口。關城周長2裡餘,傍山就險。關外築大石墻3道,小石墻25道,使雄關更加險固。現雁門關已失關隘作用。今有太(原)大(同)公路從關城西側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