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第3師在江蘇省鹽城、阜寧地區,粉碎日偽軍大“掃蕩”的作戰。1943年春,日軍為鞏固其佔領區,繼“掃蕩”淮海、淮北、淮南地區後,於2月中旬,以第15、第17、第35師團及獨立混成第12旅團各一部和部分偽軍,共2萬餘人,分多路對鹽阜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實行燒光、殺光、搶光政策,企圖消滅抗日力量,摧毀根據地。

  為粉碎日偽軍的“掃蕩”,新四軍軍部及時向各部隊發出反“掃蕩”作戰指示,要求第3師立即擬定鹽阜阜區反“掃蕩”作戰計劃;同時要求第1、第4師及各地方武裝,積極襲擊當面日偽據點和交通線,以配合鹽阜區軍民的反“掃蕩”作戰。據此,第3師(兼蘇北軍區),決定由副師長兼第8旅旅長、中共鹽阜地委書記張愛萍統一領導,留第8旅和第7旅第21團共4個主力團,以及當地地方武裝在內線堅持,采取敵進我進、內線與外線、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戰法,全面展開反“掃蕩”鬥爭。師直及地方黨政機關一部,分散至鹽東地區隱蔽待機。第7旅主力轉至淮海區,配合第10旅行動,積極策應鹽阜區反“掃蕩”。

鹽阜反“掃蕩”

  2月19日,日偽軍進占阜寧、東坎,並以艦艇封鎖沿海港口。20日,在飛機配合下,繼續向八灘、六合莊地區合圍。第8旅以一部沿途阻擊、襲擾、消耗和疲憊敵人,主力轉至日偽軍側後,尋機反擊。日偽軍合擊撲空後,自2月27日起,對阜寧、濱海、淮安等縣實行分區“掃蕩”。鹽阜區軍民頑強鬥爭,相繼襲擊阜寧、湖垛等據點,予日偽軍以沉重打擊。地方武裝和民兵積極展開襲擾戰,摧毀偽政權,使敵顧此失彼,到處挨打。

  3月中旬,日偽軍開始撤退,第8旅乘機反擊。16~19日,在黃營子、單傢港等地殲日偽軍420餘人。25日起,第3師各部轉入全面反擊,連克據點10餘處,並在陳集戰鬥中,以白刃格鬥,全殲日軍80餘人;在強襲八灘據點時,斃傷日軍中隊長以下90餘人。日偽軍在“掃蕩”鹽阜區的同時,以一部兵力對淮海區進行“掃蕩”。淮海區軍民積極反擊,相繼攻克沭陽縣西南之錢集、龍集等據點,殲日偽軍近千人。日偽軍也常伺機反撲。3月18日,第7旅第19團第4連在淮陰以北劉老莊,遭日軍千餘人合擊,該連82名幹部戰士激戰竟日,反復肉搏,在斃敵170餘人後,全部壯烈犧牲。

  為鞏固和擴大根據地,第8旅主力與地方武裝,乘勝收復濱海縣小尖子地區。至4月中旬,歷時2個月的鹽阜反“掃蕩”勝利結束,共斃傷日偽軍1070餘人,俘780餘人,攻克據點30餘處。這一勝利,鼓舞瞭華中軍民的鬥爭情緒,改善瞭新四軍在蘇北地區的戰略態勢,為堅持和發展蘇北抗戰創造瞭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