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三世

  即亞歷山大大帝。古代馬其頓國王(西元前336~前323在位),著名統帥。哲學傢亞裡斯多德的弟子。16歲時即隨父腓力二世參戰,參加過征服希臘的喀羅尼亞之戰(西元前338)。20歲繼承王位,鎮壓底比斯等城邦反馬其頓運動,,並準備進兵東方。公元前334年春,率步、騎兵約3.5萬渡赫勒斯滂海峽,發動對波斯帝國的侵略性遠征。經伊蘇斯之戰(公元前333)和高加米拉之戰(公元前331),打敗大流士三世的龐大雇傭軍,滅亡古波斯帝國。占領波斯都城蘇薩和波斯波利斯等地,擄獲大量戰利品,僅金銀一項即達15萬塔蘭特(一塔蘭特約30公斤)之巨,然後進軍伊朗高原和中亞細亞,遭當地各部落的頑強反抗。繼而南下轉入印度的旁遮普地區(公元前327)。因氣候不適,士兵厭戰,遠征已成強弩之末。在留下守軍後,亞歷山大三世兵分兩路,海路由將軍奈阿爾科斯率領,陸路由其本人率領,於公元前324年返回兩河流域的巴比倫。所經地區,除在埃及尼羅河口興建亞歷山大城以外,尚建有同名城市二、三十座。亞歷山大三世東侵歷十載,行程逾萬裡,在西起巴爾幹半島,東達印度河,建立瞭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三世采用東方專制君主的朝儀,令臣民將他當作“神”崇拜,對反對者施以無情鎮壓。公元前323年6月,在準備其新的遠征中病逝於都城巴比倫,時年33歲。亞歷山大三世是古代著名的戰略傢。他發展瞭馬其頓方陣戰術,創建既能乘馬作戰又能徒步作戰的“龍騎兵”。在軍事行動中決策果斷,重視步騎協同,充分發揮騎兵的突擊作用,善於出敵不意,以少勝多,速戰取勝。亞歷山大三世的軍事實踐把古代世界軍事學術提高到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