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對資金的籌集、運用、耗費、補償和收入分配的各項活動及其與各方面結成的分配關係和信用關係。是服務於生產經營並保證生產經營順利進行的手段。

  內容與性質 不同的社會制度下,企業財務有著不同的內容與根本不同的性質。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企業財務是籌集和調度資金、積累資本、取得利潤的工具,反映著資本傢與勞動者的對抗性矛盾。它的主要內容是:①通過發行股票、債券和借款籌集資本;②通過資本本的墊支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③通過銷貨進款補償資本耗費,保證再生產的正常進行;④通過發放和支付股息、紅利、各種借款利息和繳納稅金,進行剩餘價值的分配。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企業財務體現著國傢、企業和職工之間在利益上的一致性和差別性。它的主要內容是:①從國傢財政取得必要的固定基金和流動基金,向財政上交稅金、利潤,按國傢規定留用一定的利潤,並將其劃分為歸企業自主使用的各種基金;②接受國傢財政的監督和國傢銀行對流動資金的統一管理等,形成國傢與企業之間的分配關系,並構成國傢與企業之間的集中領導和相對獨立經營關系的重要內容,從專業銀行取得借款和還本付息,形成企業和銀行之間的存貸關系;③同其他企業和單位結算購買原材料、商品或勞務價款,以及售出的商品和勞務的價款,形成企業和企業之間實行等價交換的結算關系和商業信用關系;④在企業內部組織資金運用、耗費、補償,合理分配資金於各部門、各生產環節,嚴格財務責任制,形成企業內部資金運用上的權責關系;⑤以工資、獎金、津貼等形式支付職工報酬,形成企業與職工的分配關系等。

  企業財務分配 企業再生產過程中運用價值形式分配總產品價值的活動。中國國營企業的總產品價值,是在國傢統一計劃指導和國傢財政制度規定下,通過財務分配,補償資金耗費,形成補償基金、職工工資基金和企業純收入。企業純收入又分解為上交稅金、上交利潤、利息、保險金和企業留用利潤,並從留用利潤中建立企業後備基金、新產品試制基金、生產發展基金、職工獎勵基金、職工福利基金;此外,屬於補償基金的折舊基金,酌情酌量上交或留用,也屬於財務分配范圍。企業純收入和折舊基金分配,既是企業財務分配過程,又是財政分配過程,兩者密切聯系在一起。企業財務分配是財政分配的基礎,又是在財政分配的制約下進行的,是財務分配過程中形成的重要方面,國營企業財務管理體制和企業經濟責任制是反映和規范上述分配關系的主要形式。

  企業資金周轉 社會主義企業中資金從貨幣形態轉化為生產資金,又回歸到貨幣形態的過程,稱為資金循環,把資金循環當作一個不斷重復的周轉過程,就是資金周轉。企業財務分配,是企業資金周轉順暢進行的前提條件。企業通過財務分配把資金總價值分解為補償基金和職工工資基金,形成企業資金下一個循環的起點,隨著總產品價值的實現,不斷分配和形成補償基金和職工工資基金,使企業資金循環得以不斷重復,資金周轉順暢,從而保證企業再生產的正常進行。如若企業發生補償不足,必然造成資金周轉停滯,影響再生產。企業留利中的生產發展基金、新產品試制基金以及企業從國傢獲得的撥款和從銀行取得的新增借款(投資借款和流動資金借款)的投入,形成資金增量,即追加投資,實現內涵的或外延的擴大再生產。

  社會主義企業財務既服務和保證再生產,又對企業的各項經濟活動發揮監督作用。不斷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可以促使企業加強經濟核算,健全經濟責任制,提高經濟效益,為國傢創造更多的符合社會需要的物質財富,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見國營企業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