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中國古代和近代的貨幣品種之一。為稱量貨幣,常鑄為錠。因各地成色不一,計算複雜,多隻用於大宗交易。明末開始有外國銀元輸入,清中葉後外國銀元輸入增加,以其使用方便,中國亦自鑄銀元,流通日廣,銀錠則漸退出市場。但政府稅賦、商業交易、契約等仍用銀兩作價;而這時所謂銀兩已是一種記帳單位,並無實物瞭。銀兩中以上海規元使用較廣,在鴉片戰爭前即用於大豆貿易。規元系以上海原鑄之二七寶銀九八升算折成,故又稱九八規元。寶銀每枚約重漕平50兩,但成色高於紋銀,經公估局批升,,合規元53兩7錢7分5厘半,此即規元之銀值。天津銀兩稱行化,也是從當地通行的寶銀頭白錠升算而來,每錠合行化50兩零4錢。漢口銀兩稱洋例,傳系仿上海銀兩所定,每千兩合漢口當地所鑄寶銀980兩。他省亦各有銀兩。庫平,是政府財政計帳單位。康熙時制定,然各地標準不一。光緒三十四年(1908)始規定庫平一兩合銀37.301克。又關平,亦稱海關兩,海關收稅用,關平一兩合銀37.7994克。所有這些銀兩都無實物,如需以實物支付時須折成銀元或白銀交割。關平一兩合規元1.114兩,規元一兩約合銀元1.558元。

  中華民國時期,1933年4月6日,國民黨政府宣佈廢止銀兩,改用銀元,確定“元”為銀本位幣的單位,每元含銀23.493448克,一元合規元7錢1分5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