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護T.R.馬爾薩斯的人口觀點,主張用節制生育來限制人口增長的一種人口理論。產生於19世紀初,廣泛流行於19世紀70年代後,英國社會活動傢F.普萊斯(1771~1854)、R.卡萊爾

R.卡萊爾 (1790~1843)、G.德賴斯代爾,是新馬爾薩斯主義的奠基者。

  普萊斯出身貧寒傢庭,當過裁縫匠,經營過成衣店,後參加工會活動。19世紀初,在英國圍繞著失業和貧困的根源及其解決辦法,在馬爾薩斯和W.葛德文(1756~1836)之間展開瞭激烈的爭論。在這場爭論中,普萊斯積極為馬爾薩斯人口理論辯護。1822年他發表瞭《人口原理的說明和例證》。在這部著作中,他利用許多人口統計數字力圖證明:人口的增長有比生活資料增長得更快的趨勢,失業和貧困是人口增長快於資本增長的後果,倘若隻有人口的增長而沒有資本相應的增長,實際工資就將下降,隨著時間的推移,人民將淪於極端貧困和苦難之中。

  普萊斯既反對葛德文把貧困和罪惡的原因完全歸於社會制度,又承認適當的政治改革有助於改善勞動群眾的生活狀況。但是他認為,假如不抑制人口的增長,那麼人民的生活狀況也就不可能有重大的或長久的改觀。他和馬爾薩斯一樣,始終認為人口增長有比生活資料增長得更快的趨勢,並把它看作是永恒的自然規律。他們都主張抑制人口增長。但馬爾薩斯站在牧師立場,反對節制生育,認為避孕是違反自然和不道德的,為宗教所不允許,主張實行禁欲和晚婚的“道德抑制”。普萊斯則鼓吹用避孕等人工方法來節制生育,認為這符合人性的道德原則。他認為,采取這種生理上的預防措施,可以使一對夫婦不致生育超過他們所希望的子女的數目,使勞動供給能夠經常保持在勞動需求之下,人口的數量能夠經常保持在生活資料能供應的水平上,使人人都能夠結婚。所有階級的文化知識、生活舒適程度都會達到很高的水平,國傢也會在財力、實力和智慧各方面達到高度的發展。繼普萊斯之後,卡萊爾、德賴斯代爾也站在馬爾薩斯主義者立場,提倡用避孕方法節制生育、控制出生率,以降低人口增長。由於他們最先大力宣傳用避孕等人工方法控制人口增長,並在他們的影響之下許多國傢開展瞭節育運動,因此他們的學說被稱為新馬爾薩斯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帝國主義國傢中,出版瞭許多宣傳馬爾薩斯主義的著作,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W.沃格特的《生存之路》(1949)、F.皮爾遜和F.哈珀的《世界饑荒》(1945)、J.D.赫茨勒(1895~ )的《世界人口危機》(1956)、P.R.埃利希(1932~ )的《人口爆炸》(1968)、G.泰勒的《世界末日》(1970)等等。

  現代新馬爾薩斯主義者對自己的理論作瞭不少的補充。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建立在食物和人口的簡單比例關系上,現代新馬爾薩斯主義者把馬爾薩斯的公式加以擴展,強調人口增長速度太快,特別是第三世界人口增長過快,造成世界糧食危機,廣泛討論由於人口增長造成自然資源不足、經濟增長速度緩慢、社會生活和福利水平的下降、生存空間不足、生態平衡失調、環境污染,使世界和平與安寧受到威脅,人類面臨因人口增長而覆滅的危險。現代新馬爾薩斯主義者宣揚隻有節制生育,特別是隻有發展中國傢控制人口增長,才能促進經濟發展與增長,改變勞動人民的困苦處境和實現國際和平。毫無疑問,人口同自然資源、經濟增長、生態環境、生活水平等密切相關,人口本身也存在人口素質、移民和人口投資等問題。社會科學的不同學科有必要從不同方面科學地說明它們之間的關系,並尋求解決辦法,以促進社會發展。但研究這些關系和問題同新馬爾薩斯主義不相幹,也不是凡主張節制生育的都是新馬爾薩斯主義。新馬爾薩斯主義是站在馬爾薩斯主義的立場,撇開社會制度,單純從人的生物本性探索人口增長所造成的“危險”,片面地鼓吹人口增長給整個人類所帶來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