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資料生產勞動的一對範疇。勞動是人的腦、肌肉、神經、手等等的生產耗費,亦即腦力和體力的生產耗費,二者總是結合在一起的。但勞動因二者所占比重和工作方式有差別而區別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一般地說,當勞動者運用生產資料,進行直接勞動操作以生產物質產品,其勞動耗費以體力為主時,他從事的是體力勞動;而腦力勞動則以腦力耗費為主,其特徵在於勞動者在生產中運用的是智力、科學文化知識和生產技能,故又稱智力勞動。

  聯系和區別 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是互相聯系的,首先,勞動本來就是二者的結合;其次,勞動中體力受腦力的支配。馬克思說:“單個人如果不在自己的頭腦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動起來,就不能對自然發生作用。正如在自然機體中頭和手組成一體一樣,勞動過程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在一起瞭”(《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55頁)。但是,體力和智力是勞動力素質兩個不同的方面,因此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又是互相區別的。體力勞動所及的范圍受制於人的軀體。它的強弱主要以勞動者所能承負的勞動的強度大小和持續時間長短來衡量,這取決於勞動者的體質。無論就單個勞動過程,還是就勞動年限來說,其容量都極其有限,而且勞動者的體力是不能互相傳授或繼承的,其限量萬千年來變化不大。腦力勞動主要體現為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生產技能與經驗。人具有無限的認識能力,因而智力具有無限的廣延性和創造性,容量極大,能夠打破體力的自然限制而獨立發展。它還具有明顯的歷史繼承性和積累性。科學作為智力勞動的產物,其發展就是同知識的積累量成比例的。生產發展史表明,從生產工具、工藝的創造和進步,以至社會生產和勞動在組織和管理上的改革,並非取決於勞動者體力的增強,而取決於他們智力的提高。所以,相對於體力勞動而言,腦力勞動是質量較高的復雜勞動。

  腦力勞動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腦力勞動作為一種生產勞動,很早就已發生。古代埃及為瞭控制和利用尼羅河水於農業生產,產生瞭古埃及的天文學。當時的祭司就是從事天文觀測並成為農業領導者的等級。中國、印度、波斯等文明古國興建的宏偉建築,建造大規模的水利和交通工程,顯示瞭腦力勞動的巨大作用。但是,當社會生產是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小規模生產時,勞動者憑直接經驗掌握每一種手藝的技術和秘密,生產的經驗和知識以及科學技術的實驗和成果,從未超出手工制作方法的范圍,它們同勞動本身直接結合在一起,科學也沒有發展成為同勞動相分離的獨立的力量。

  工場手工業采用瞭分工,造成瞭終生從事某種簡單操作的局部工人,手工技術的訣竅得到鞏固、積累和傳授,出現瞭新的生產工具和科學實驗的手段。由於社會需求的增加和市場的擴大,使減少生產商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成瞭工場手工業的自覺的原則,促使手工工場開始使用機器,科學技術及其在生產上的應用,由此得到很大的推動,並為機器大工業的發生和早期發展準備瞭必要的科學要素和技術要素。但社會生產整個說來依然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生產過程依然屈從於勞動者的直接技巧。科學還沒有同勞動分離,腦力勞動未能成為生產過程中獨立的職能,而且,工場手工業形成瞭自己特有的專業工人的等級制,工人的智力受到瞭極大壓抑。

  進入機器大工業階段,生產過程要求以自然力代替人的體力,以科學在技術上的應用代替勞動者的手工技巧,以自覺地、系統地應用科學理論代替單純從經驗中得出的成規,並以日益復雜、多樣的產品代替手工制造的較為簡易、單一的產品。生產過程從此成瞭科學的應用,科學也由此與直接勞動相分離,成為生產過程的獨立因素或職能,成為強大的生產力。科學是腦力勞動的產物,生產勞動中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分工的加深,並逐漸完成瞭二者的分離。勞動者也隨之區分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以科學研究和發明為專門職業的科學傢、發明傢,以工藝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為專門職能的工程師、設計師等,都是腦力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操縱機器,加工原料,從事產品的制造直至將它們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勞動者,都是體力勞動者。機器大工業的發生和發展,大大提高瞭生產和勞動社會化的程度,促進瞭社會分工,結果,由分工協作,共同勞動產生的管理職能得到充分發展。對社會生產和勞動過程的指揮、監督以及各種必要的經營管理活動成為專門職能,形成瞭管理科學,出現瞭廠長、經理以及指揮、監督和協調各項經濟活動的專業勞動者,他們一般不參加直接的生產勞動,屬腦力勞動者范疇。總起來說,物質產品就是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的共同勞動的產品。

  發展趨勢 馬克思在估價腦力勞動的產物──科學──時,指出“再生產科學所必要的勞動時間,同最初生產科學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是無法相比的”(同前,第26卷Ⅰ,第377頁)。所以,科學知識的普及並應用於生產,在節約勞動時間方面會產生出極其巨大的利益,腦力勞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指示器。雖然,腦力勞動及其成果的應用和發展離不開直接生產過程,離不開這一過程的體力勞動;但是,體力勞動中智力因素的比重和作用,必將隨著科學發展水平及其在工藝應用程度的提高而增大,而從社會勞動消耗的總體來看,智力部分也必將越來越大,體力部分則相對減少。反映在勞動者結構方面,將是腦力勞動者數量和比重的增大,體力勞動者則相應縮小。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總趨勢在於,腦力勞動在社會勞動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一切以支出體力為主的勞動者都要變成以支出腦力為主的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