И.Β.史達林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蘇聯共產黨和國傢的領導人。1879年12月21日生於俄國梯弗裏斯省哥裏城的一個農民傢庭,1953年3月5日在莫斯科病逝。他在中學時代就參加瞭革命活動,1898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後,長期從事事工人運動,在工人群眾中傳播馬克思主義。1917年,他協助列寧領導瞭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在反擊外國武裝幹涉和國內戰爭時期,建立瞭戰功。從1922年起,一直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列寧逝世後,他維護和繼續執行列寧奠定的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國傢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路線,為社會主義社會在蘇聯的建成作出瞭重大貢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領導蘇聯人民進行瞭反法西斯的衛國戰爭。戰後,領導蘇聯人民完成瞭恢復與發展蘇聯經濟的艱巨任務。

  在領導蘇聯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時期,斯大林總結瞭蘇聯人民的實踐經驗,闡述瞭有關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經濟理論和基本經濟政策。

  粉碎外國武裝幹涉和國內戰爭結束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 十月革命勝利後不久,蘇維埃俄國遭到瞭外國武裝幹涉並爆發瞭國內戰爭,為適應這一形勢,實行瞭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粉碎國內外敵人的武裝進攻後,蘇聯開始瞭恢復國民經濟的工作,從1921年起,實行瞭新經濟政策。列寧逝世後,聯共(佈)黨內在為什麼要實行新經濟政策,它的實質和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以及國民經濟恢復後蘇聯一國能否建成社會主義社會等問題的認識上存在嚴重分歧。在這個時期,斯大林總結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蘇維埃國傢最初幾年的實踐經驗,發表瞭《論列寧主義基礎》(1924)、《十月革命和俄國共產黨人的策略》(1925)、《問題和答復》(1925)、《聯共(佈)第十四次代表大會》(1925)、《論列寧主義的幾個問題》(1926)、《論我們黨內的社會民主主義傾向》(1926)、《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七次擴大全會》(1926)等著作,對這些問題作出瞭深刻的闡述。

  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理論 斯大林在他的著作中,對列寧的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理論,特別是對新經濟政策作瞭發揮性的論述。他指出,實行新經濟政策,容許自由貿易,容許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內活躍,是為瞭保持和鞏固工人階級同農民在經濟上的結合和聯盟,在這個基礎上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工業,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限制而後消滅資本主義,以建成社會主義社會。“新經濟政策是無產階級國傢所采取的一種特殊政策,它預計到在經濟命脈掌握在無產階級國傢手中的條件下容許資本主義存在,預計到資本主義成分同社會主義成分的鬥爭,預計到社會主義成分的作用日益增長而資本主義成分的作用日益削弱,預計到社會主義成分戰勝資本主義成分。預計到消滅階級和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斯大林全集》第7卷,第302~303頁)。

  斯大林還論述瞭新經濟政策的兩個時期或階段。新經濟政策的退卻和進攻,在新經濟政策條件下發展蘇維埃商業的重要性,以及新經濟政策的普遍意義。

  在一國內可能建成社會主義社會的理論 斯大林根據列寧的蘇聯有“建成社會主義社會所必需而且足夠的一切”(《列寧選集》第4卷,第682頁)的論述,創造性地發展瞭這一理論。斯大林指出:不能把在一國內可能建成社會主義社會,同社會主義在一國內獲得最後勝利混為一談,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取決於兩個不同的矛盾的解決。前者取決於內部矛盾即工人階級和農民的矛盾的解決;後者取決於外部矛盾即社會主義國傢和其他一切資本主義國傢間的矛盾的解決。斯大林指出,在蘇維埃政權即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工人階級和農民之間雖然有一定的矛盾,但他們之間卻有著共同的利益,這種利益必然超過他們之間的矛盾,從而為工農聯盟奠定鞏固的基礎,這是在一國內可能建成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條件和可靠保證。

  斯大林指出,農業有兩條發展道路:資本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道路。前者是使大多數農民陷於貧困而讓城鄉資產階級上層發財致富的道路,後者則是使農民的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道路。工人階級和農民,特別是農民,是樂意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而掌握國傢經濟命脈的工人階級一定會采取一切辦法領導和幫助農民走這條道路並取得勝利。有瞭這兩條,就可以把廣大工農群眾的力量充分地調動起來,克服一切困難,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但是,在資本主義包圍條件下,社會主義在一國內取得最後勝利則需要取決於外部矛盾的解決。因為當社會主義國傢還隻有一個國傢,它還處在資本主義包圍的條件下,如果沒有至少幾個國傢取得革命的勝利,就不可能免除武裝幹涉的可能性,因而不可能有避免資本主義制度復辟的完全保障。所以,即使社會主義社會在一個國傢內建成,還不能說取得瞭社會主義的最後勝利。

  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時期

社會主義工業化理論 蘇聯恢復國民經濟的工作於1925年結束,從1926年開始,進入為實現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而鬥爭的時期。為瞭完成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任務,斯大林在《聯共(佈)第十四次代表大會》、《關於蘇聯經濟狀況和黨的政策》(1926)、《論國傢工業化和聯共(佈)黨內的右傾》(1928)等著作中,闡述瞭列寧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理論,並在具體道路和方法方面發展瞭這一理論。

  斯大林論述瞭工業化的必要性和工業化的中心。他指出“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就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等),歸根到底,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制造業”(《斯大林全集》第8卷,第112~113頁)。這是因為,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保持國傢的經濟獨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都要求優先發展重工業。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過程中,正確處理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關系,對於工業化的實現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斯大林論述瞭蘇聯工業化的速度問題。他指出,由於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所決定,蘇聯必須(甚至做出必要的犧牲)以最快的速度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就外部條件來說,處在資本主義包圍條件下的蘇維埃政權,不能長期地建築在落後的經濟基礎上,因為落後必然挨打,就會喪失獨立。就內部條件來說,要保持和鞏固工農聯盟,在經濟上僅有輕工業品和商品流通方面的結合是不夠的,還需要生產方面的結合,即以現代技術裝備農業,以滿足農民生產上的需要,促進農業集體化的實現,保證建成社會主義社會。

  斯大林論述瞭社會主義積累問題。他指出,一些資本主義國傢實現工業化,由於其制度所決定,所需的資金主要是采用掠奪殖民地、索取戰爭賠款和靠奴役性的貸款等方法積累起來的。這些方法同社會主義制度都是不相容的。社會主義國傢必須采用另一種方法即依靠內部積累、靠本國節約來發展工業。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內部積累提供瞭條件。內部積累的來源主要有:剝奪地主和資本傢的生產資料為全民所有,把他們過去所占有並用於寄生性消費的資金用來發展工業;廢除沙俄舉借的外債,蘇維埃政權就不再為它支付大筆利息,可以用來發展工業;農民免除向地主繳納地租,可以把自己的收入的一部分用於發展工業;國有化的工業、商業、銀行、對外貿易的盈利以及國傢的財政等,更能夠為工業化提供積累。依靠這些源泉,正確地合理地利用積累,實行節約制度,就能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

  農業集體化理論 在社會主義工業化取得瞭決定性勝利後,社會主義大工業與分散、落後的小農經濟的矛盾日益突出,蘇聯農業集體化問題提到重要日程。從1929年開始,蘇聯進入為實現全盤農業集體化而鬥爭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斯大林發表瞭《聯共(佈)第十五次代表大會》(1927)、《論蘇聯土地政策的幾個問題》(1929)、《勝利沖昏頭腦》(1930)、《答集體農莊莊員同志們》(1930)等一系列著作,根據列寧的農業合作化思想,闡述瞭農業集體化理論。

  斯大林論述瞭農業中小農經濟占很大比重的蘇聯實行農業集體化的必要性。他認為蘇維埃政權和社會主義建設不能長期地建立在兩個不同的基礎上,即建立在最巨大最統一的社會主義工業的基礎上和最分散最落後的農民小商品經濟的基礎上。因為:①在過渡時期存在多種經濟成分的條件下,農民小商品經濟是產生資本主義的因素,而社會主義大工業則是消滅資本主義的因素;②農民小商品經濟隻能進行簡單再生產,有的甚至連簡單再生產也不能維持,而社會主義大工業則是按照擴大再生產的原則發展的。所以,為瞭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為瞭給工業的發展開辟市場和糧食、原料來源,就必須實行農業集體化,以先進的技術裝備農業,變小農經濟為社會主義大農經濟,實現擴大再生產。

  斯大林論述瞭實行農業集體化必須根據自願原則,用說服農民,用事實和經驗證明集體經濟比個體經濟優越的方法,把農民引上集體經濟的軌道。他指出,任何想用暴力和強迫手段建立集體農莊的企圖,都隻能產生不良後果,使農民離開集體農莊運動。

  斯大林論述瞭農業勞動組合是農業集體化的基本形式。他指出,還沒有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化的共耕社和既實行生產公有化又實行社員生活公有化的農業公社,兩者都不能成為農業集體化的主要形式。隻有農業勞動組合才是農業集體化的主要形式。它的特點是農業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如土地、機器和其他農具、耕畜以及生產用的建築物等已經實行公有化,而對宅旁園地、住宅、一部分產乳牲畜、小牲畜、傢禽等則不實行公有化。這樣,農業勞動組合就正確地兼顧瞭社員的個人利益和他們的公共利益,使個人利益適應公共利益,有利於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在農業勞動組合中已不存在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因而它是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組織。

  斯大林論述瞭農業集體化必須實行依靠貧農、團結中農、限制和消滅富農的政策。

  斯大林還論述瞭在農業集體化過程中實行國傢幫助的必要性和意義。蘇聯的農業集體化有過過火行為,貫徹自願原則不夠;同時,實現集體化以後,對集體農莊的經營管理缺乏完善的責任制,影響瞭農民的積極性。斯大林在《關於農村工作》(1933)中曾接觸到這一問題,但他提出的改進辦法,隻強調要加強農莊領導機關的責任和加強集中領導,而未能註意如何從經營管理制度上健全責任制,調動廣大農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進一步開展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1934年實現農業集體化以後,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在蘇聯已基本建成。從1935年開始,蘇聯進入瞭進一步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以增強國傢經濟力量,提高人民生活,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1941年,衛國戰爭的爆發暫時中斷瞭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進程。1945年戰爭結束後,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恢復與發展瞭國民經濟,使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瞭巨大的成就。

  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包括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時期的建設),斯大林先後發表瞭《在蘇聯列寧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五次全國代表會議上的演說》(1927)、《大轉變的一年》(1929)、《論經濟工作人員的任務》(1931)、《新的環境和新的經濟建設任務》(1931)、《在全蘇斯達漢諾夫工作者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1935)、《在黨的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關於聯共(佈)中央工作的總結報告》(1939)以及《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1952)等著作。在這些著作特別是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斯大林總結瞭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長期實踐的經驗和教訓,論述瞭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經濟建設的理論問題。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優越性的論述 斯大林闡明瞭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比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優越之處在於:①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的政權已經被推翻而代之以工人階級和勞動農民的政權;②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即土地和工廠等已經從資本傢和地主那裡奪取過來並轉為工人階級和勞動農民群眾所有;③生產發展所服從的不是競爭和保證資本主義利潤的原則,而是計劃領導和不斷提高勞動者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原則;④國民收入的分配不是為瞭保證剝削階級及其人數眾多的寄生仆役發財致富,而是為瞭不斷提高工農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發展城鄉的社會主義生產;⑤勞動群眾物質生活狀況的不斷改善和勞動群眾需求的不斷提高,既是生產日益增長的源泉,因而也就保證瞭勞動者免遭生產過剩的危機,免受失業增長和貧困的痛苦;⑥工人階級和勞動農民是國傢的主人。他們不是為資本傢而是為自己勞動、為人民工作的。

  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理論 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總結瞭30多年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教訓,論述瞭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規律的客觀性,並對社會主義若幹重要經濟規律作瞭說明。

  斯大林指出,認為黨和國傢領導人能廢除經濟規律和創造新的規律的觀點,是十分錯誤的。經濟規律是反映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發展過程的客觀規律。人們能發現這些規律,認識它們,依靠和利用它們為社會謀福利,但人們不能消滅或創造經濟規律。否認經濟規律的客觀性的人,實質上就是否認科學。否認任何預見的可能性和領導經濟生活的可能性,就會陷於混亂和偶然性的王國,不可能把最起碼的經濟領導工作做好。

  斯大林從馬克思列寧主義原理出發,論述瞭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糾正瞭他過去所說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完全適合”生產力的觀點,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也存在著矛盾,但隻要領導機關執行正確的政策,這些矛盾就不會變成對立,不會弄到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發生沖突的地步。

  斯大林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並表述瞭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主要特點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的辦法,來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選集》下卷,第569頁)。斯大林闡明,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就是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就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斯大林還強調:人們不是為生產而生產,那種與滿足社會需要脫節的生產是會衰退和滅亡的。

  斯大林論述瞭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產生的基礎及其作用。他指出,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規律,是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產生的。這一規律使國傢的計劃機關有可能去正確地計劃社會生產。但是,要把這種可能變為現實,就必須研究、掌握和運用這一規律。他還認為,這一規律隻有在它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為依據時,才能充分發揮作用。

  在總結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的基礎上,斯大林論述瞭社會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問題。他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提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仍然存在商品生產,其根本原因是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和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的並存。在這種條件下,“除瞭經過商品的聯系,除瞭通過買賣的交換以外,與城市的其他經濟聯系,都是集體農莊所不接受的”(同前,下卷,第550頁)。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應當作為社會主義國民經濟體系中必要的和極其有用的因素存在。斯大林強調指出,不能把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混為一談,這是兩種不同的東西。認為商品生產不論在什麼條件下都要引導到而且一定會引導到資本主義的觀點是不對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是沒有資本傢參加的商品生產,它決不會發展為資本主義生產,它是為發展和鞏固社會主義生產事業服務的。

  斯大林進而論述瞭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價值規律的作用問題。他指出,在有商品生產存在的地方,是不能沒有價值規律的。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范圍,首先包括商品流通,同時也擴展到生產方面。社會主義企業在生產管理中必須考慮到價值規律的作用,它教育經濟工作人員合理地進行生產,精確地計算生產量,發現和利用生產內部潛力,不斷改進生產方法,降低生產成本,實行經濟核算,並使企業能夠贏利。它促使經濟工作幹部迅速成長,使他們迅速變成符合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要求的真正領導者。

  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問題的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商品生產理論的重大發展。但是,他隻承認兩種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之間有存在商品生產的必要性,而不承認全民所有制內部各個企業之間也有存在商品生產的必要性;隻承認消費資料是商品,而不承認生產資料也是商品;隻承認價值規律對流通有調節作用,而不承認對生產有調節作用。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理論 ①關於國民經濟計劃化理論。斯大林把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同國民經濟計劃化作瞭正確的區分。他指出,有計劃按比例發展是客觀經濟規律,而國民經濟計劃化,則是要在研究、掌握和熟練運用這一規律的基礎上,制訂出反映這一規律要求的計劃。因此,國民經濟計劃化要得到良好的結果,必須遵守兩個條件:正確反映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在各方面適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計劃的本質特征是計劃的指令性。依據這一觀點而制定的計劃管理制度,對促進蘇聯國民經濟的發展既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也使蘇聯計劃管理制度不夠靈活,形成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

  ②關於社會主義工農業生產相互關系的理論。斯大林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必須包括整個國民經濟。沒有一個包括工農業在內的統一協調的國民經濟,就不會有社會主義。正確處理工業和農業的關系,使工業同農業正確結合,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基本問題。斯大林論述瞭工業是領導因素和主腦,它帶領和引導著國民經濟(包括農業)前進。但工業隻有在不脫離農業的條件下才能成其為國民經濟的領導因素。農業是工業發展的基礎,因為農業是吸收工業品的市場,是原料和糧食的供應者,是為輸入設備以滿足國民經濟需要所必需的出口物質後備的來源。

  ③關於按勞分配理論。斯大林是最早把“各盡所能,按勞分配”聯系在一起,作為社會主義社會個人消費品分配公式,並將按勞分配具體化為按勞動的數量與質量進行分配的。斯大林還明確提出,必須取消在勞動工資與分配方面的“左”的平均主義。認為誰不根據勞動的數量和質量的差別來規定工資等級,誰就是離開瞭馬克思列寧主義。

  ④關於社會主義經營管理的理論。斯大林指出改善經營管理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並闡述瞭生產和經營管理合理化的具體內容。他說:“根本改善生產技術,根本改善企業中的勞動組織,根本改善並精簡全部經濟機構,並且和經濟機構中的官僚主義作堅決的鬥爭,我們把這一切稱為生產和經營管理的社會主義合理化”(《斯大林全集》第9卷,第177頁)。他認為生產和經營管理的合理化,是社會主義建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問題之一。

  ⑤關於科學技術和知識分子的作用問題。斯大林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科學技術的意義和知識分子的作用。他指出“掌握科學”的口號,具有特殊的意義,不掌握科學是不能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在不願意或不善於掌握科學的人們中間,培養不出新的接班人和新的科學工作者。在30年代初,蘇聯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在現代化新技術的基礎上改造國民經濟一切部門。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斯大林提出瞭“技術決定一切”和“幹部決定一切”的口號。要求領導者學會重視人才,重視幹部,提出人才、幹部是世界上所有寶貴的資本中最寶貴最有決定意義的資本。

  ⑥關於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理論。斯大林揭示瞭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的本質和意義。他認為,競賽是在千百萬勞動群眾最大積極性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的共產主義方法,是工人階級用來在社會主義基礎上扭轉國傢全部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杠桿。

  ⑦關於社會主義國傢發展對外經濟聯系必要性的理論。斯大林認為,不僅社會主義國傢經濟依賴資本主義國傢經濟,資本主義國傢經濟也依賴社會主義國傢經濟,依賴是雙方面的。所以社會主義國傢必須發展對外經濟聯系。斯大林指出:要利用一切資產階級集團,要利用他們的資金、知識和組織技能,以利於國傢經濟的恢復。

  資本主義總危機理論 第一次世界大戰,特別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占世界土地面積1/6的蘇聯脫離瞭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形成瞭資本主義體系和社會主義體系並存的局面。斯大林在《聯共(佈)中央委員會向第十六次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1930)、《在黨的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關於聯共(佈)中央工作的總結報告》(1934)、《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等著作中,提出瞭資本主義總危機的理論。

  斯大林認為,資本主義總危機是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總危機,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特別是在蘇聯脫離瞭資本主義體系之後開始的。資本主義總危機的實質和基礎是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開始瓦解,世界分裂成為社會主義體系和資本主義體系兩個對立的體系,而新生的社會主義體系必然會逐步地最終地在世界范圍之內代替資本主義體系。資本主義總危機是整個一個歷史時期,在這個歷史時期之內,社會主義體系不論會遇到什麼樣的曲折,但是它最終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