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所必需的一切物質條件,即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總和。亦稱生產手段。

  生產資料是生產力中的物的因素,沒有它,生產就不能進行。勞動必須和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結合在一起,才能成為一切財富的源泉。生產資料包括土地、機器、設備、工具、廠房、生產建築物、運輸工具、原材料、輔助材料等。在生產資料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工具。生產工具發展的水準和程度,是人類支配自然的程度的標誌。生產工具的品質和數量,決定著人們征服自然、改造造自然的廣度和深度。勞動對象也是勞動過程所不可缺少的,有瞭它,勞動者和勞動資料才能發揮作用。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勞動對象愈精良,勞動者和勞動資料發揮的作用愈大。例如,使用同樣的工具,同量的勞動,從良種中可以獲得更多的糧食,從富礦中可以獲得更多的礦產品。特別是合成材料的出現,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可以制造出許多具有特殊效用的勞動對象,大大提高經濟效果。自然資源能否轉化為勞動對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生產工具的發展程度。有瞭先進的生產工具,就可以擴展利用勞動對象的深度和廣度,把自然界中沉睡的豐富資源發掘出來,把資源的多種效用充分利用起來。

  生產資料是生產的一般條件,它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形態中存在,成為特定生產關系的物質承擔者。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屬於資本傢所有,因而表現為生產資本,成為剝削雇傭勞動的手段。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是公有財產,因此不再是資本,而是生產基金的物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