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從更廣的意義說,還有受這一矛盾決定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社會基本矛盾存在於一切社會形態,但在每一個社會形態又有著它的不同的表現。社會基本矛盾,決定著其他社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內容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構成社會生產方式的統一體。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物質力量即生產力的發展所決定的,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關係系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轉移的。生產力在社會生產方式中起著主要的決定作用。但生產關系並不是消極的、被動的,作為生產的社會形式有著它的積極的反作用。當著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的狀況相適應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當它落後於生產力的狀況時,對生產力就會起阻礙作用。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貫穿於每一種社會形態的始終。說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相適應,指的是它們的基本方面是相適應的,並不表明它們之間沒有矛盾,隻不過矛盾尚未展開和激化罷瞭。這種情況,一般處於每一種特定社會形態的形成和上升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將會逐漸進入它的成熟和衰老時期,因而它們之間的矛盾就會隨之而展開和激化起來,於是社會變革的時代就到來瞭。K.馬克思說:“人們借以進行生產、消費和交換的經濟形式是暫時的和歷史性的形式。隨著新的生產力的獲得,人們便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而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他們便改變所有不過是這一特定生產方式的必然關系的經濟關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322頁)。

  同生產力相適應的一定生產關系的總和是一定社會形態的經濟基礎,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還有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築。有的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也屬於社會基本矛盾的范疇,當然它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所決定或派生出來的。正是由於同生產力相適應的一定生產關系的確立,才有適應這種生產關系發展要求的上層建築的形成和發展。上層建築的性質是由經濟基礎的性質所決定的。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統一構成一種社會形態,它們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會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是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的;隨著經濟基礎的變革,上層建築或遲或早地也會發生變革。但上層建築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有著它的反作用。當它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時,它能夠幫助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當它落後於經濟基礎的發展要求時,它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歸根結柢,是受生產力的發展所制約的。當一種社會形態由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使它由上升時期逐漸進入衰老的發展階段,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的發展,使得生產關系由新變舊,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嚴重障礙,從而要求打破原有生產關系的束縛;與此相應,維護原有生產關系的上層建築,就會成為反對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阻礙和破壞新生產力發展的衰朽力量。隨著矛盾的激化和階級或社會力量對比的變化,必然要出現社會的變革。

  表現形式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在每一種社會形態的表現形式是不同的。例如,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表現為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所有制之間的矛盾;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對立,在階級關系上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這一矛盾,隻有通過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才能解決。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建立瞭社會主義所有制關系,剝削階級已經消滅,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不再具有對抗的性質。在這裡,社會基本矛盾不再表現為階級之間的對立,而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的發展狀況不能滿足人民需要之間的矛盾;國傢、集體和個人利益之間的矛盾;在人民內部先進和落後之間的矛盾等等。矛盾的性質不同,解決的方法也不同。人們有可能根據經濟規律的客觀要求和社會主義發展的階段性,用發展生產力的辦法和改革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築的辦法,自覺地調整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以促進社會生產和國民經濟全面迅速的發展。

  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一切矛盾中的基本矛盾,隨著這種矛盾的發展必然要引起社會的變革。經濟是基礎,但對歷史鬥爭的進程發生重大影響,並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鬥爭形勢的,還有上層建築中的政治、法律和哲學的觀點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在階級社會裡,社會變革是通過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來實現的。因而,階級鬥爭就成為階級社會發展變化的推動力。

  馬克思和F.恩格斯在談到階級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問題時說:“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於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發為革命,同時也采取各種附帶形式──表現為沖突的總和,表現為各個階級之間的沖突,表現為意識的矛盾、思想鬥爭等等、政治鬥爭等等”(同前,第1卷,第81~82頁)。列寧也說:“辯證法要求從發展中去全面研究某個社會現象,要求把外部的表面的東西歸結於基本的動力,歸結於生產力的發展和階級鬥爭”(《列寧選集》第2卷,第624頁)。正是由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不斷地產生而又克服,克服而又產生,如此循環往復,螺旋式地上升,從而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

  

參考書目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恩格斯:《反杜林論》第3篇,《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寧:《卡爾·馬克思》,《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斯大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斯大林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