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一個流派。又稱北歐學派、斯德哥爾摩學派。起源於19~20世紀之交,形成於20世紀20~3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形成瞭一整套帶有社會民主主義色彩的小國開放型混合經濟理論。

  代表人物和理論淵源 瑞典學派的理論前驅是K.維克塞爾(1851~1926)、G.卡塞爾(1866~1945)、D.達維遜(1854~1942),主要代表人物有G.繆達爾(18898~1987)、 E.R.林達爾(1891~1960)、E.倫德堡(1907~ )、 D.哈馬舍爾德(1905~1961)、B.奧林(1899~1979)、I.斯塔爾和A.林德貝克(1930~ )等。

上左圖

上中1圖

上中2圖

上右圖

  瑞典學派的理論淵源是維克塞爾的累積過程理論。這一理論將資本邊際利潤率和利息率的差異及其相對變動視為宏觀經濟變動的基本決定因素。根據這一理論,維克塞爾提出控制利息率以維持經濟穩定的經濟政策主張。維克塞爾的累積過程理論和宏觀貨幣政策主張,不僅是瑞典學派的理論淵源,而且開瞭現代西方國傢幹預主義經濟學的先河,成為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理論淵源之一。

  方法論、經濟周期論和政策主張 在20世紀20~30年代,瑞典學派的經濟學傢們以維克塞爾的理論為出發點,在經濟學方法論、經濟周期理論和政策主張三方面使瑞典學派的經濟學說發展到瞭一個新的階段。

  繆達爾在《價格形成問題與變動因素》(1927)、《貨幣均衡論》(1931),林達爾在《貨幣政策的目的與方法》(1929)、《貨幣與資本理論的研究》(1939)等著作中,提出瞭預期和計劃、時點分析和期間分析、事前分析和事後分析、均衡分析和不均衡分析等一系列方法論概念,建立起完整而系統的宏觀動態均衡方法論。

  倫德堡在《經濟擴展理論研究》(1937)一書中,運用動態分析法,對經濟周期作瞭縝密的研究。他采用序列分析法,分階段研究經濟發展過程,並且研究瞭總投資、利息率、固定資本、流動資本和經濟合理化等因素對經濟周期變動的影響,奠定瞭瑞典學派經濟周期理論的基礎。

  1927年,由繆達爾、奧林、哈馬舍爾德等經濟學傢組成的失業委員會在《失業委員會最後報告書》中,得出通過政府幹預經濟以消除失業和經濟蕭條的政策結論,並且提出以宏觀貨幣政策為主,以宏觀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工資政策為輔的經濟政策建議。1939年,林達爾在《貨幣與資本理論的研究》一書中,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概念,主張提高財政政策在經濟穩定政策中的地位,並且主張變年度平衡財政預算為補償性財政預算,亦即周期性平衡財政預算。

  40年代後半期,瑞典學派的正統經濟學傢與工會經濟學傢就充分就業和價格穩定的關系和協調問題,展開瞭一場經濟政策論戰。在這場論戰中,瑞典經濟學傢們不僅重新強調瞭宏觀財政政策和宏觀貨幣政策的重要性,而且還提出瞭以加強勞動流動性為主要內容的人力政策,以及以工資指導線為主要內容的收入政策這樣一些微觀經濟政策主張,區別瞭需求拉上式通貨膨脹和成本推進式通貨膨脹,在理論和政策兩方面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小國開放型社會民主主義混合經濟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瑞典學派湧現出以林德貝克為代表的第三代經濟學傢。林德貝克的《新左派政治經濟學──一個局外人的看法》(1971)、《瑞典的經濟政策》(1974)是戰後瑞典學派最重要的著作。林德貝克是戰後瑞典學派經濟學說的集大成者。他根據瑞典是小國、開放型經濟和深厚的社會民主主義傳統的特點,進一步發展瞭瑞典學派的經濟理論,使其帶有三點鮮明的特征,即小國開放型、社會民主主義色彩和混合經濟。林德貝克的小國開放型社會民主主義混合經濟理論的基本組成部分是:

  小國開放型經濟理論 包括小國開放型經濟周期理論、通貨膨脹理論和失業理論。林德貝克認為,瑞典作為一個小國開放型混合經濟國傢,其經濟周期有兩個突出的特征:①瑞典的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國際市場上的經濟動蕩對瑞典經濟周期變動有決定性的影響。瑞典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與出口增加息息相關,其下降階段與出口減少密切相連。②瑞典經濟周期波動比較平緩,經濟發展比較穩定,其原因有兩個,一是經濟中的自動穩定器的作用,二是瑞典推行經濟穩定政策。經濟中的自動穩定器主要是指出口部門的多樣性,進出口的平衡趨勢和消費需求的穩定性。經濟穩定政策中穩定效應最大的是高稅率政策、公共支出政策和勞工市場政策。林德貝克將通貨膨脹的產生歸結為因充分就業而帶來的超過勞動生產率增長水平的高工資增長率、高額累進稅率和政府反通貨膨脹政策措施的不力和滯後。瑞典學派通貨膨脹理論的一個顯著特色是重視國際價格對國內價格的影響,建立瞭通貨膨脹理論的斯堪的納維亞模型。這一模型將本國經濟分為開放部門和非開放部門,通過世界性通貨膨脹對這兩類部門的影響來說明通貨膨脹現象,認為一國通貨膨脹率等於世界通貨膨脹率加上開放經濟部門和非開放經濟部門勞動率的差額。此外,這一模型還研究瞭世界通貨膨脹影響的傳遞機制。林德貝克小國開放型失業理論將失業的產生歸結為各個經濟部門發展的不平衡,歸結為勞動力的國際流動造成的勞動力供給的過剩,歸結為高工資率引起的產品國際競爭能力的降低。

  社會民主主義經濟制度理論 林德貝克將經濟制度分為五種,即無政府主義經濟制度、自由放任經濟制度、社會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市場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中央集權經濟制度。他認為當代世界上實際存在的經濟制度有三種,即以瑞典為代表的西方混合經濟制度,以南斯拉夫為代表的市場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以蘇聯為代表的中央集權經濟制度。這一理論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對當代三種經濟制度進行比較分析,全面論述瞭分權和集權、市場經濟和中央計劃經濟、公有制和私有制、經濟刺激和行政命令、競爭和壟斷的關系,宣揚瑞典式混合經濟,亦即帶有社會民主主義色彩的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社會民主主義混合經濟實踐 林德貝克認為戰後瑞典混合經濟制度既不屬於傳統的資本主義制度,也不屬於社會主義制度,而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經濟制度,即社會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實際上是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的一種形式。林德貝克認為戰後瑞典經濟政策有兩種趨勢:一是自由化趨勢,即一般經濟政策逐漸取代直接的經濟管制,二是社會化趨勢,表現為服務部門和國民收入的逐步國有化。瑞典混合經濟政策所標榜的政策目標有:充分就業、物價相對穩定、適度經濟增長、收入分配均等化、國際收支平衡、出口生產部門優先發展、人口地域分佈合理化、保護環境。林德貝克認為戰後瑞典混合經濟制度在實現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和收入分配均等化四個目標方面取得瞭可觀的成就,但通貨膨脹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而瑞典社會民主主義經濟制度最嚴重的問題是收入分配均等化同其他經濟目標之間的尖銳矛盾。西方經濟學傢將這一尖銳矛盾稱為福利國傢的危機。

  

參考書目

 A. Lindbeck,Swedish Economic Polic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1974.

 A.林德貝克著,張自莊、趙人偉譯:《新左派政治經濟學──一個局外人的看法》,商務印書館,北京,1981。(A.Lindbeck,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Left: An Outsider’s View ,2nd ed.,Harper & Row,New York,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