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的兩個相關連的方面,是人口經濟學研究人口和經濟相互關係的基本範疇。人類自身生產是新一代生命和原有人口生命的生產;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使用勞動手段能動地改造自然,創造物質資料的生產。廣義的社會生產包括上述兩種生產。狹義的社會生產隻包括後者。但有的學者認為,人類自身生產與物質資料生產的性質迥然不同,不應包括在社會生產之內。

  兩種生產的相互關係 人類自自身生產和物質資料生產是完整的不可分的統一的社會生產,兩者存在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兩種生產共同構成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互為條件,缺一不可。人類自身生產通過人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統一而與物質資料生產聯系起來,相互制約,相互滲透。人類自身生產中包括瞭物質資料生產的人身條件和實現條件;物質資料生產中包括瞭作為社會基本生產力的勞動人口的生產條件和作為基本消費力的全體人口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兩種生產的內在聯系,要求勞動人口數量和質量,與物質資料生產對勞動力的需要相互適應,與生產資料生產相互適應;要求全體人口及其消費與生活資料生產相互適應。

  兩種生產的比例 人類自身生產和物質資料生產的比例是社會生產的基本比例。因為:①從廣義社會生產來說,兩者的比例是社會生產的第一層次的比例,是決定整個社會生產協調發展的比例。②在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情況下,第二部類生產的消費品與兩大部類的工人和資本傢對消費品的需要相適應。第一部類生產的生產資料與兩大部類的勞動者在生產中消耗的生產資料相適應。說到底,物質資料生產兩大部類的比例是人類自身生產和物質資料生產這一基本比例的反映。③評價國民收入中積累和消費的比例是否協調,是以積累基金能否保證有勞動能力的人口充分就業,消費基金能否保證全體人口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為客觀準繩。實質上,這也是人類自身生產和物質資料生產這一基本比例的反映。

  兩種生產的比例是決定人口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基本比例,它決定瞭有勞動能力的人口與生產資料相結合實現勞動就業的程度,決定瞭全體人口與消費資料生產的比例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