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為勞動對象,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通過人工培育和飼養,以取得滿足人們需要的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

  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農業包括的範圍在不同國傢或在一個國傢的不同時期,因劃分國民經濟部門所採用的標準不同而有別。在中國現階段,農業包括的範圍有廣狹之分。狹義的農業僅指種植業;廣義的農業除種植業外,還包括林業、畜牧業、副業和漁業。在國外,通常隻包括種植業和畜牧業。

  起源與發展階段 農業是人類社會中產生最早、歷史最悠久的物質生產部門。它的產生經歷瞭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據考古學傢斷定,農業約產生於距今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即原始社會的後期。在此以前的長達20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生產力極其低下,人類隻是利用自然界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動物來維持生存,即隻使用木棒、石塊等非常簡陋的工具,從事采集和狩獵來獲取生活資料。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逐步提高。他們從長期的狩獵和采集的實踐中,逐漸懂得瞭有些動物,例如牛、羊、馬、駱駝等經過馴服、繁殖,可以比較穩定地為人類提供乳、肉、皮、毛等生活資料;逐漸瞭解瞭某些植物的生活習性,掌握瞭它們的栽培技術。原始人對動植物的認識上這一飛躍,促使他們改變單純靠狩獵和采集為生,開始經營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

  畜牧業和農業的出現,使人們的生活資料來源有瞭比較可靠的保障,也增強瞭人們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動瞭社會生產力的更快發展。因此,畜牧業和農業的產生,是人類經濟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它標志著人類進入瞭依靠自己的活動來增加天然生產物的新時期。

  從新石器時代農業產生至今已有1萬年之久,在此期間,與人類社會的巨大變革和迅速發展相適應,農業也發生瞭巨大的變化,經歷瞭不同的發展階段。從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劃分,有原始農業、古代農業、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從生產關系的性質劃分,有氏族制農業、奴隸制農業、封建制農業、資本主義農業和社會主義農業。

  農業再生產 指農業周而復始,不斷更新,形成一個川流不息的再生產過程。這種再生產可以是在原有規模上進行的簡單再生產,也可以是在擴大的規模上進行的擴大再生產。而在擴大再生產中,有的是依靠增加投入物的數量實現的,即外延的擴大再生產;有的是靠提高投入物的質量和利用效率實現的,即內涵的擴大再生產。農業生產發展的總趨勢是,擴大規模的再生產居於主導地位;技術越進步,內涵的擴大再生產越來越成為擴大再生產的重要途徑。

  農業再生產同工業和其他物質生產部門的再生產相比較,其顯著特點是:農業的經濟再生產過程,不管它的社會性質如何,總是同農業自然再生產過程交織在一起。農業經濟再生產一般是指農業通過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四個環節來實現農產品、勞動力和生產關系等三個方面的再生產。農業自然再生產是指各種農作物和畜禽等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依靠其特有的新陳代謝機能,通過生長、發育和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動,不斷更新其後代的過程。農業再生產的這兩個過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農業自然再生產是農業再生產的基礎,而人們的經濟活動則是推進或指導自然再生產,盡可能使自然再生產沿著人們預期的目標來進行。各種農作物和各種畜禽等的自然再生產同野生動植物的自然再生產有重大區別:①進行自然再生產的主體──農作物和畜禽是經過人類加工過的,是由人類培育和馴化出來的;②各種農作物和畜禽再生產賴以進行的物質條件大都或多或少經過人類的改造。

  與上述的根本特點密切相關的農業再生產特點主要有:①以土地為最基本的生產資料。綠色植物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基礎。它必須在廣大的土地面積上展開,才能獲得滿足其生長發育所需的陽光、空氣、水份、熱量和多種營養物質。因此,土地便成為農業中不可代替的生產資料。它既是農業的勞動對象,又起著勞動手段的作用。②生產時間與勞動時間存在巨大差別。農作物和畜禽等的生長、發育和繁殖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其間,並不需要人們不間斷地投入勞動,所以勞動時間隻是生產時間中的一部分。兩者差別的大小,一方面決定於農作物和畜禽的自然特性,另一方面決定於生產條件的變化。由於農業中生產時間與勞動時間的差別,又產生瞭農業勞動有顯著季節性的特點。③農業生產各部門之間存在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關系。這不僅表現在農業生產各部門相互提供生產資料、相互調劑勞動力和土地及其他生產資料的利用上,也表現在它們的合理結合是維持生態平衡的一個重要條件。此外,農業生產還具有顯著的地區性、其多數產品不便運輸和儲藏等特點。

  正確認識農業生產特點有重大意義。它為人們指出合理組織農業生產,提高經濟效益的主要途徑:①不斷提高對各種作物和各種畜禽的生活習性的認識和改造的程度。②不斷提高對各種作物和各種畜禽所需要的生長發育條件滿足的程度。③重視農業生產資源的合理利用,特別是重視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④正確處理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關系。⑤正確地確定農業各生產部門、各生產項目之間的比例關系和結合狀況(包括全國的、各地區的和各生產單位的)。⑥正確地選擇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投入方向和適合度。⑦正確處理農業同工業以及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