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融通貨幣和貨幣資金的經濟活動為研究物件的學科。在經濟生活中,信用和貨幣流通處於不可分割狀態,把信用和貨幣流通緊密聯繫在一起,研究它們本身的運動規律和它們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它們與其他經濟範疇的相互制約關係,是金融學的基本內容。

  金融活動的產生 信用活動與貨幣流通緊密聯繫構成金融活動,是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來以後的事情。在自然經濟佔優勢的條件下,信用形式是高高利貸,與之同時存在的主要是金屬貨幣(見鑄幣)的流通,金屬貨幣的鑄造權通常是由政府所壟斷。這時,信用與貨幣流通之間的聯系隻分別涉及信用活動與貨幣流通的一部分;就整體來說,它們則是各自獨立發展的。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來後,現代銀行產生瞭,銀行成為國民經濟中信用活動的中心,並在信用活動的基礎上發行銀行券和組織轉帳結算。銀行券的流通和轉帳結算的開展,逐步代替並最終完全排除瞭金屬鑄幣的流通。這樣,流通中貨幣數量的變化則由銀行信用的擴張或緊縮來調節,貨幣的運動則與信用關系中債權、債務的轉移和消長結合在一起,並終於形成瞭現代的金融活動。這種經濟活動在社會主義社會保存下來,並隨著社會主義經濟中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而發展。

  金融學的形成和發展 金融學在古代不是獨立的學科。如在中國,一些金融理論觀點散見在論述“財貨”問題的各種典籍中。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最早形成於西方,叫“貨幣銀行學”(money and banking)。近代中國的金融學,是從西方介紹來的,有從古典經濟學直到現代經濟學的各派貨幣銀行學說。馬克思創立的金融理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已有所傳播,一是通過《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著作的翻譯;一是把蘇聯的教材加以改編(如李達的《貨幣學概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馬克思主義的金融理論的指導下,並參照蘇聯的學科體系,分別就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金融問題,相應地建立瞭“資本主義國傢貨幣流通與信用”和“社會主義國傢貨幣流通與信用”兩門金融理論學科。50年代末期以後,“貨幣信用學”的名稱逐漸被廣泛采用。這時,開始註意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下的金融問題進行綜合分析,並結合中國實際提出瞭一些理論問題加以探討,如:人民幣的性質問題,貨幣流通規律問題,社會主義銀行的作用問題,財政收支、信貸收支和物資供求平衡(見財政、信貸、物資、外匯的綜合平衡)問題,等等。不過,總的說,在這期間,金融學沒有受到重視。自70年代末以來,金融學的建設進入瞭新階段,一方面結合實際重新研究和闡明馬克思主義的金融學說,另一方面則扭轉瞭完全排斥西方當代金融學的傾向並展開瞭對它們的研究和評介;同時,隨著經濟生活中金融活動作用的日益增強,金融學科受到瞭廣泛的重視;這就為以中國實際為背景的金融學創造瞭迅速發展的有利條件。

  研究內容 金融學研究的內容極其豐富。它不僅限於金融理論方面的研究,還包括金融史、金融學說史、當代東西方各派金融學說,以及對各國金融體制、金融政策的分別研究和比較研究;保險、信托等理論也在金融學的研究范圍內。在金融理論方面主要研究課題有:貨幣的本質、職能及其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信用的形式、銀行的職能以及它們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利息的性質和作用;在現代銀行信用基礎上組織起來的貨幣流通的特點和規律;通過貨幣對經濟生活進行宏觀控制的理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