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由於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具有不同利益的社會集團。亦稱社會階級。這些社會集團對生產資料的關係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由於各社會集團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佔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

  詞源 “階級”一詞,在中國始見於《三國志·吳書》:“異尊卑之禮,使高下有差,階級逾邈邈。”這裡,“階級”一詞並無社會階級的含義,而是指官位的高低,即所謂“官位之有等,如階之有級也”。用於表達社會階級含義的“階級”一詞,是中國近代思想傢從西方著作中翻譯過來的。在西方,“階級”一詞的使用比中國早得多,並且早已有社會階級的經濟含義。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梭倫(約前630~約前560)的政治改革,曾按財產把人們分為四個等級(階級);同一世紀,稍晚於梭倫改革的古羅馬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改革,也按財產把羅馬公民分為六個等級(階級)。古希臘思想傢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在其著作《理想國》和《政治學》中,曾多次使用“階級”一詞。他們的這一用詞,在英譯本中,一般均譯作“class”。18世紀中期以後,法國重農學派代表人物F.魁奈、A.-R.-J.杜爾哥也先後開始使用“階級”一詞。19世紀初,“階級”(class)一詞已被廣泛用來代替“等級”(rank、order)、“階層”(stratum)等這樣一些描述社會各較大等級集團的術語。這反映瞭當時西歐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之後,社會階級結構的巨大變化:封建等級差別的意義已經下降,而發展中的新的社會集團,即所謂第三等級中的資本傢階級與工人階級,是按它們在社會經濟結構中的地位來劃分的。

  科學的階級理論的形成 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人們早已發現階級的存在和階級鬥爭的事實,但隻有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學說,才第一次科學地揭示瞭社會階級劃分的真實原因和實質、以及消滅階級的現實道路。古希臘思想傢色諾芬、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描述過古代奴隸制社會階級鬥爭的事實,但他們卻錯誤地把貴族和平民,奴隸主和奴隸的劃分看作是一種自然的現象。18世紀中期,法國重農學派魁奈和杜爾哥等,對當時資本主義社會作過階級劃分的最初嘗試,但由於他們按是否創造“社會純產品”,而不是按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來劃分階級,因而未能科學地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英國古典學派經濟學傢A.斯密和D.李嘉圖等,試圖揭示社會階級劃分的經濟基礎,但由於他們用收入來源的不同來解釋階級的存在,因而也未能說明社會階級劃分的真實原因,並錯誤地把資本主義社會階級關系看作是永恒的自然現象。19世紀前半期,法國歷史學傢A.梯也爾(1797~1877)、F.米涅(1796~1884)和F.基佐(1787~1874)等在自己的著作中敘述過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階級鬥爭的歷史發展,並竭力從各個階級存在的經濟條件中尋找理解政治歷史的鑰匙,但由於他們用“民族征服”來解釋階級的起源,因而也未能對社會階級劃分的真實原因作出科學的說明;他們還站在資產階級的立場上反對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鬥爭。19世紀初,空想社會主義者H.de聖西門、C.傅立葉和R.歐文等,雖然指出階級剝削和階級劃分是“不公正”的社會現象,認為私有制是這種“不公正”現象的根源,但他們既不能科學地說明私有制產生的歷史原因,也不能向人們指明消滅階級剝削和階級劃分的現實道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依據他們所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證明:“(1)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2)階級鬥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332頁)。他們關於階級鬥爭的理論,科學地論證瞭階級的產生、發展和消滅的歷史過程及其規律性。

  階級的產生 社會階級劃分是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在原始社會的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裡,由於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們生產的產品除瞭勉強維持自己的生存以外,沒有剩餘,根本不可能產生剝削和階級。後來,隻是由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出現瞭剩餘產品,才為私有制和剝削的產生提供瞭可能。階級是隨著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的發展以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出現而產生的:一些氏族富裕起來,另一些氏族貧困下去;某些氏族頭領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公有財產占為己有,進一步加劇瞭財產的不平等;由於勞動能夠提供剩餘產品,於是把戰爭中的俘虜變為自己的奴隸;一些還不起債的貧困氏族成員也不得不淪為同族人的奴隸。這樣,社會就逐漸分裂為兩個根本對立的階級──奴隸主和奴隸。

  階級的演變 自原始社會解體以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方式的變更,人類歷史上先後出現過三個階級社會,即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每一個階級社會都有與自己特殊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形式和剝削方式相適應的兩個對立的基本階級:在奴隸社會是奴隸主和奴隸;在封建社會是封建地主和農民;在資本主義社會是資產者和無產者。此外,每一個階級社會還存在一些非基本的階級。它們有的是代表著新的生產方式的萌芽,如封建社會內部產生的資產者和無產者;有的是代表著舊的生產方式的殘餘,如資本主義社會裡殘存的封建地主階級;還有一些不代表任何獨立生產方式的過渡性的階級,如各階級社會中的小農和小手工業者。每一個階級社會中的基本階級的對立和鬥爭,都是各自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的集中表現,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主要的直接的動力。代表新生產方式萌芽的階級,在階級鬥爭中起著最終的決定作用。代表舊生產方式殘餘的階級,在階級鬥爭中逐漸分化和消亡。個體生產者作為中間的過渡性階級,處在不斷兩極分化過程中,並按照各自的階級利益依附於鬥爭中的基本階級。

  階級的消滅 社會階級的劃分“是以生產的不足為基礎的,它將被現代生產力的充分發展所消滅”(同前,第3卷,第321頁)。資本主義社會一方面使生產力得到瞭巨大的發展,為階級的消滅創造瞭物質前提;另一方面創造瞭能夠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革命階級──無產階級。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日益尖銳化,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和鬥爭也隨之日趨激化。在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下,無產階級必然要起來進行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反動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運用這一武器鎮壓資產階級的反抗,並按照每個國傢的具體情況和特點,采取沒收、贖買等各種辦法消滅資產階級剝削制度和其他一切剝削制度,對剝削階級分子進行教育改造,使他們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同時,逐步引導農民和其他小生產者走上社會主義合作化的道路,使他們逐步成為集體勞動者,建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意味著剝削階級的消滅。但在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裡,由於國內外資產階級思想影響的存在,以及其他種種復雜的原因,還會有反革命分子、敵特分子以及其他各種犯罪分子,而且在國傢機關職員中、在人民的隊伍中,也會產生一些蛻化變質分子和新剝削分子。無產階級必須同這些剝削階級的殘餘分子進行堅持不懈的長期鬥爭。在生產力相對不發達的國傢中,無產階級在建立瞭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之後,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階級差別還會長期存在。因此,無產階級要徹底完成消滅階級這一偉大歷史使命,除瞭運用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治力量,加強對剝削階級的殘餘分子的鬥爭外,必須不斷發展生產力和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的高度物質文明;同時要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教育人民群眾,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的高度精神文明。隻有當社會生產力有瞭高度的發展,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本質差別已經消滅,那時候,人類將最終消滅一切階級,而進入無階級的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

  

參考書目

 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馬克思:《法蘭西內戰》,《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恩格斯:《傢庭、私有制和國傢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寧:《國傢與革命》,《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寧:《論無產階級專政》,《列寧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