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國傢組織和管理國民經濟的具體制度和方式、方法。它是國傢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將社會經濟生活各個方面、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聯結成一個有機整體的具體組織形式,是管理國民經濟的制度的總稱,是生產關係具體表現形式之一。

  類型 國民經濟管理體制有以下幾種類型:①從管理層次看,有企業管理體制、地區(包括城市)管理體制、行業管理體制、部門管理體制和整個國民經濟管理體制;②從經濟管理部門看,有綜綜合部門管理體制和專業部門管理體制;③從社會再生產過程看,有生產管理體制、流通管理體制和分配管理體制。各種分類管理體制,互相聯系、互相配合,統稱國民經濟管理體制。

  內容 主要有:①國傢管理國民經濟的基本原則、方針和政策。②經濟組織形式。包括管理機構、調節機構、監督機構的設置等。③管理權限的劃分。包括計劃、人力、財力、物力等權限,中央與地方、國傢與企業、國傢與集體和個人之間以及管理機構、各類人員的權限與職責的劃分,以及利益關系。④管理制度。包括對宏觀經濟活動和微觀經濟活動規定的一系列管理制度。⑤管理方法。包括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上述各項內容是有機聯系的,從不同方面構成完整統一的、相互協調的國民經濟管理體制。

  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 國民經濟管理體制是生產力發展狀況的產物,而管理體制又為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服務。在社會化大生產中,科學管理影響著(有的還會直接表現為)生產力諸要素的組合形式。評價一種管理體制的優劣歸根結柢是看它能否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國民經濟管理體制是社會生產關系的反映。有什麼樣的生產關系和經濟制度,就會有什麼樣性質的管理體制。在相同的社會生產關系和經濟制度下,各國由於社會生產力、商品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文化、歷史、地理等具體國情不同,可以有不同類型的國民經濟管理體制。在同一國傢的不同時期,管理體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與國民經濟體制的關系 國民經濟體制包含有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而國民經濟管理體制是以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為基礎的,不同性質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有不同的管理體制。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形成以後,管理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國民經濟管理體制的核心 計劃管理是維系國民經濟管理的支撐點,各部門、各地區、各企業的管理體制都從屬於計劃管理體制並受計劃管理體制的直接影響和制約。計劃管理體制是社會主義國傢國民經濟管理體制的核心和主體。計劃管理體制的改革,是國民經濟管理體制乃至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環節。

  中國國民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 中國的國民經濟管理體制,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7),參照蘇聯和中國民主革命時期的革命根據地的模式和辦法,以及從實踐中摸索、總結到的經驗而逐步形成的。其基本原則是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按行政系統、行政區劃來組織經濟;管理權限主要集中於國傢行政機構,管理方法較多采用行政辦法。這種管理體制,對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曾經起過積極的作用,但現在越來越不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為此,要逐步實行以下改革:①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礎,在全民所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前提下,積極發展多種經濟形式;②把全民所有制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開,增強企業活力;③建立自覺運用價值規律的計劃體制,逐步健全以間接管理為主的宏觀經濟調節體系,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④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充分重視經濟杠桿的作用;⑤實行政企職責分開,正確發揮政府機構管理經濟的職能;⑥認真貫徹按勞分配原則,改革工資制度和勞動制度。這種改革,不是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的改革,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目的是通過改革,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