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根據地內由政府和軍隊、機關、學校直接經營的農工商業,實質上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它是革命根據地經濟的領導成份,擔負著保障財政供給,領導和帶動合作社經濟和私人經濟發展的任務。

  公營經濟開始建立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初期。1927年建立的井岡山根據地就有軍械處、被服廠、公賣處、公營商店等。1931年11月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在江西成立後,公營經濟有瞭顯著發展,建立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傢銀行,發行貨幣幣,興辦瞭軍械、織佈、造紙、印刷、制藥、農具、開采煤炭鎢礦等工礦企業,設立瞭對外貿易局、糧食局,並直接經營食鹽、棉佈的進口和糧食、鎢砂的出口以及根據地內部市場的糧食調劑等重要商品的流通。抗日戰爭時期,為瞭克服因日本帝國主義者和國民黨政府加緊經濟封鎖而造成的經濟困難,減輕人民的財政負擔,並為抗日戰爭建立可靠的物質基礎。根據地人民政府領導軍民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中央制定的“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公私兼顧”、“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方針政策,開展大規模的生產運動,公營經濟得到瞭很大的發展。一方面,政府統一經營的工業迅速增長,如陜甘寧邊區,1937年公營工廠職工隻有700人,1942年增至約7000人,占邊區工廠職工總數的一半以上。紙張、藥品、火柴和公用棉佈基本自給,並能煉鐵,制造小型機器和化工原料,煉制汽油柴油。另一方面,部隊、機關、學校以農業為主,包括工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生產事業也蓬勃成長。這就使部隊機關學校自己動手克服瞭物質困難,減輕瞭人民的負擔,增強瞭軍民團結。到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解放區隨著革命戰爭的勝利而擴大,公營經濟在老解放區繼續發展,在新解放區沒收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產業和國民黨政府官僚資本歸人民政府所有,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逐步發展成為掌握全國經濟命脈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

陜甘寧邊區紡紗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