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練員的指導下,全面發展運動員的身體和提高專項運動技術水準的過程。它的特點是:內容與方法的選擇都是為瞭創造優異的專項運動成績;運動員要承擔不斷提高的運動負荷直至最大的運動負荷;為充分發揮每個運動員的潛力和長處而突出瞭個別對待的特點,其中包括很突出的個人訓練;訓練和比賽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運動訓練也是對運動員的教育過程,同樣要貫徹教育的一般原則和方法。

  近年來,隨著體育運動的發展,特別是競技運動水準較高的一些國傢,在各個運運動項目的訓練實踐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一門研究各項運動訓練過程中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和發展方向的新學科──運動訓練學。運動訓練學研究的內容較廣,一般包括:①運動訓練的目的、任務、特點和作用;②運動訓練的體制;③運動訓練的原則、方法;④身體、技術、戰術、心理和智力訓練;⑤運動訓練中的思想教育,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堅強的意志的培養;⑥多年、全年訓練的安排和計劃;⑦訓練水平的測定和評價;⑧少年、兒童運動訓練的特點等。

  運動訓練學研究的內容與許多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系,需要瞭解、掌握和運用多種學科的有關知識。在自然科學方面涉及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醫學、統計學和控制論等;在社會科學方面涉及教育學、運動社會學、運動心理學、運動美學等學科。如果研究身體訓練,就要運用運動解剖學和運動生理學的有關基礎知識;要研究訓練水平的測定和評價,就要運用人體測量、生理機能試驗以及統計學的有關知識。因此,有人把運動訓練學稱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

  為瞭加強運動訓練的科學性,深入探索運動訓練的規律,在一些體育運動比較發達的國傢,都十分重視運動訓練學的研究。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體育科研所把運動訓練學列為研究的重點。在蘇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英國等都有運動訓練學的專著。這些國傢還把運動訓練學列為體育院系培養高水平教練員的一門必修課程。隻是各個國傢對運動訓練學研究的內容,不盡相同。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運動訓練學包括有運動員的衛生和營養方面的內容,英國還把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和運動生理學的有關基礎理論列入其中。在中國,20世紀50年代,有關運動訓練的一些內容就出現在體育理論這門學科中。70年代以後,在體育理論中已初步建立瞭屬於運動訓練學內容的學科體系,並向建立一門獨立的學科方向發展。

  運動訓練的任務和要求 運動訓練的直接目的,是為瞭不斷提高運動員的運動技術水平,創造優異成績。其任務是:①提高運動員各器官系統的機能,發展運動素質;②掌握和提高專項運動的技術和戰術,以及有關的理論知識;③培養運動員獨立進行訓練的能力;④進行道德和意志、品質教育。4個方面的任務是緊密聯系,互相促進,又都是以創造優異成績為目的的。因此,訓練的內容及采取的方法、手段等都具有專門的性質,並要求運動員承擔很大的運動負荷,訓練中的成績要能在正式比賽中表現出來。這與體育教學和身體鍛煉都有明顯的不同。

  能否嚴格而又科學地進行運動訓練和評定運動技術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一個國傢的現代科學水平。世界上許多國傢為在競技比賽中奪取勝利,都大力地開展運動訓練。一些國傢,在重點運動項目的發展上都有長遠的戰略安排,如蘇聯、美國、古巴等還建立瞭奧運會訓練中心和訓練基地,對高水平的運動員進行短期和長年集訓。為加強訓練的科學性,在訓練中心和基地裡建有用現代科學儀器設施裝備的運動生理、運動醫學、運動心理等研究室,由著名的專傢、教授、醫生和教練員相互配合,結合訓練進行科學研究,探索人體和運動訓練的規律。

  要科學地指導運動員訓練,教練員就應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和組織教學、訓練的能力,精通本運動項目的科學技術,紮實地掌握有關學科的基礎理論。

  運動訓練原則 是運動訓練實踐普遍經驗的總結和概括,反映瞭運動訓練的客觀規律,是進行運動訓練必須遵循的準則。它分為:一般訓練與專項訓練相結合原則,不間斷性原則,周期性原則,合理安排運動負荷原則,以及區別對待原則。

  一般訓練與專項訓練相結合原則 一般訓練又稱全面訓練,主要是全面提高運動員各器官系統的機能,改進體形,全面發展運動素質,掌握某些非專項的技術和理論知識,為創造專項運動的優異成績打好基礎。專項訓練的目的是要提高本專項所需的器官系統的機能,發展本專項的運動素質,掌握本專項的技術、戰術和理論知識,創造專項運動的優異成績。一般訓練與專項訓練之所以要結合,是因為有機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運動員創造優異成績需要有機體機能的全面改善和提高;動作技能的形成是暫時性神經聯系的建立,暫時性神經聯系建立得越多、越鞏固,運動員學習、掌握新的動作技能也就越容易、越鞏固;而且運動素質的發展也是相互影響和促進的。如果隻進行專項訓練就很難解決這些問題,且容易造成有機體局部負擔過重和中樞神經系統的疲勞。但隻有進行專項訓練,才能保證專項運動所需的機體的機能和專項運動素質的發展,才能掌握專項運動的技術和戰術。在訓練中要從對象的水平、項目的特點和各訓練時期的不同任務等實際情況出發,科學地安排一般訓練和專項訓練的比重。

  不間斷性原則 運動員從開始參加訓練到出現優異運動成績,以及保持成績並繼續提高,直至“運動壽命”的終結,這中間都應系統地、不間斷地進行訓練。這個原則是依據條件反射學說而確定的(即運動員在連續不斷地訓練中所掌握的動作不但熟練精確,而且可以使新學動作較快和較容易地掌握)。這是由於暫時性神經聯系建立得越多、越鞏固,就越能使動作技能發揮積極的轉移作用。一個運動項目的知識、技術和戰術都有其自身的系統,學習時要有一個由簡到繁、由淺到深的逐步發展的過程,而且還需要有關的基本技能和素質的相應配合,這些技能與素質也有其自身的系統和相互間的聯系。正是這些專項的和基本的技能、技術與運動素質相互間的聯系,要求訓練的連續性和各有關方面的相互協調配合,使不斷增多的暫時性神經聯系不斷地鞏固和發展,同時,也促使其他器官系統的機能相應地提高,從而獲得優異的成績。如果訓練中斷,則技術、技能要下降,其他器官系統的機能也要下降,已取得的訓練成果將會消失。因此,要求全年、多年地進行不間斷的訓練;訓練內容、方法和運動負荷的安排也要有連續性;各級訓練組織的訓練大綱、計劃、要求等都應有機地聯系起來。

  周期性原則 指訓練要按準備期、競賽期、休整期3 個相互緊密銜接的時期所組成的一個訓練周期,循環往復地進行;後一個周期要在前一個周期的基礎上,不斷提高運動員的訓練水平。周期性原則主要是根據競技狀態形成3個階段這一客觀規律所確定的。每年安排1個周期(稱單周期)還是兩個周期(稱雙周期),以及時期的劃分,要從國內外重大比賽日程和運動項目的特點考慮,以保證運動員在預定的競賽日程裡形成和保持競技狀態,創造優異成績。但不宜圍繞一般比賽安排周期和劃分時期。

  合理安排運動負荷原則 運動負荷是指運動員所承受的生理負荷,合理安排運動負荷原則是指在訓練中要根據任務、對象的水平,逐步地、有節奏地加大運動負荷,直至運動員能承擔的最大限度。訓練中如運動負荷太小,有機體的機能就得不到提高;如運動負荷太大,超過瞭運動員的承擔能力,就會產生過度疲勞;如運動負荷停止在一個水平上,有機體的機能和運動素質就不能進一步發展。所以,要逐步地有節奏地加大運動負荷,不要加得過快、過猛,否則運動員就要適應不瞭,容易發生傷害事故。在運動訓練中加大運動負荷不是目的,隻是提高運動員訓練水平的一個手段。運動負荷的大小是相對的,“最大限度”也沒有一個固定的、適用於所有運動員的統一標準,要依具體情況而定,並要由小到大,形成一個加大—適應—再加大—再適應的過程,使大、中、小有節奏地結合起來。

  區別對待原則  指在訓練中要根據運動員的年齡、性別、身體條件、運動素質、技術戰術水平、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個性特征等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確定訓練任務、內容、方法、手段和運動負荷。運動員各方面的條件和情況是千差萬別的,而且隨著訓練過程的發展,情況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因此,教練員要有針對性地制訂訓練計劃,把對不同運動員的不同要求具體落實到訓練的各個環節中去,並根據情況的發展和變化,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區別對待。

  運動訓練原則不會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科學技術和訓練實踐的發展,訓練中許多尚未被人們發現的客觀規律,必將被人們發現和認識。因此,這些原則也將進一步充實和豐富。

  運動訓練方法 運動訓練中經常采用的訓練方法有:重復訓練法,變換訓練法,間歇訓練法,競賽法,綜合訓練法等。

  重復訓練法 是按照一定要求反復練習某個技術動作的訓練方法。運用此法,要根據訓練任務、對象,確定重復的數量和負荷強度。如在學習掌握技術時,應嚴格按技術規格重復練習,在數量和強度上不宜做過高要求;而在提高、鞏固技術時,除要有一定的數量外,對強度也要逐步提高要求,使運動員能在困難的條件下熟練、正確地掌握技術,以便在比賽中運用。

  變換訓練法 是在變換練習的環境、條件和改變練習的速度、時間、速率以及動作組合等情況下進行訓練的方法。運用此法時應根據訓練的具體任務,有目的地變換練習的強度、時間、速率和環境等。如為瞭適應比賽,可按比賽地點的氣候、場地設備等情況,變換訓練的條件;為瞭矯正錯誤動作,可適當減輕練習的重量,降低對動作速度、速率的要求。當錯誤得到糾正時,就應及時變換到正常條件下練習。

  間歇訓練法 是規定重復動作之間的休息時間的訓練法。此法與重復訓練法最主要的區別就在於,嚴格控制每次或每組練習之間的間歇時間,使運動員在未完全恢復的情況下就進行下一次或下一組練習,一般以脈搏頻率計算,每分鐘不低於120次。間歇訓練法可以根據訓練的任務,通過調整練習的數量、每次練習的負荷強度、重復次(組)數、間歇時間和休息方式等5個因素,組合成多種間歇訓練方案。

  競賽法  一般都應按各運動項目的競賽規則進行(在參加正式比賽前的訓練更應如此)。但也可根據訓練的具體要求,縮短或延長正式比賽的距離、時間,縮小場地,減少人數,或附加一些條件,予以限制。

  綜合訓練法 把前述幾種訓練方法加以不同的組合運用,就形成瞭綜合訓練法。綜合訓練法的另一種組合形式是循環訓練。各個訓練法的組合運用和循環訓練的組成,要根據各個訓練法的特點,結合訓練任務,以及運動員的實際情況而定。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上述常用的訓練方法的基礎上,又不斷出現許多新的訓練方法。如根據訓練方法對生理機能產生的影響及其本身的特點而形成的有氧訓練法、無氧訓練法、缺氧訓練法和高原訓練法。把控制論運用到運動訓練領域後,出現瞭模式訓練法。這種方法運用控制論的觀點和方法,通過研究高水平優秀運動員的訓練和提高成績的過程,確定一種最佳發展的模式,使訓練對象在形態、生理機能、運動素質、技術等方面按此模式的方向發展。若發生偏差,就立即查明原因,及時修正。

  運動訓練計劃、大綱及運動訓練課 制定運動訓練計劃是保證訓練科學性的主要一環。計劃包括:①多年訓練計劃(一般以某屆全國運動會和奧林匹克運動會為期限,少年兒童運動員也可訂6~8年的計劃);②全年訓練計劃;③階段訓練計劃;④周訓練計劃;⑤課訓練計劃。

  訓練大綱是根據訓練的任務和訓練對象的水平,科學地選擇訓練內容,並按一定的分類方法進行排列制訂的。訓練大綱包括理論知識、身體訓練、技術訓練、戰術訓練、心理訓練等方面的基本內容。這些內容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地進行排列。不同等級運動員的訓練大綱要相互銜接,並能反映出本運動項目的先進水平和今後的發展趨向。

  訓練課是對運動員進行訓練的最基本的組織形式。訓練任務的最終完成,要靠每次訓練課效果的逐步積累。每次訓練課都應有明確的任務,適當的內容,嚴密的組織,有效的方法手段,合理的運動負荷和時間分配。課上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結束前要進行恢復性的放松練習。訓練課可分單一課和綜合課兩類。單一課是在每課隻進行一項基本內容的訓練,如身體訓練課、技術訓練課等。綜合課就是在一次課上,身體、技術、戰術的訓練混合進行。訓練課不同於其他體育課。各次課內容的選擇,方法、手段的采用,以及運動負荷的確定,不僅要前後銜接,而且要與早操、比賽等其他活動統籌安排。強調個別對待與運動員自我控制相配合,為的是更好地從運動員的實際情況出發完成訓練任務,同時也是為瞭培養、提高運動員獨立訓練的能力。

  運動訓練常用詞匯簡釋 身體訓練 是運動訓練的重要內容,它為運動員掌握和提高運動技術、戰術,創造優異成績,打好堅實的身體基礎。身體訓練分一般身體訓練和專項身體訓練。一般身體訓練旨在增進運動員的身體健康,提高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全面發展運動素質,改進體形。專項身體訓練旨在發展專項運動素質,並使體形適應專項要求。

  運動素質訓練 身體訓練中的一項主要內容。它以多種多樣的訓練方法和手段,發展運動員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等運動素質和專項運動素質(如足球運動員的速度耐力,投擲運動員的爆發力,體操運動員的柔韌等)。運動素質的發展水平越高,越有利於運動成績的提高。

  運動技術 能充分發揮運動員的機體能力的合理有效的專門動作的統稱。合理、有效是相對的,因為運動技術是隨著實踐的不斷發展而變化和目臻完善的。在許多運動項目中(如球類和體操),運動技術又分為基本技術和高難技術。基本技術是針對該運動項目的高難技術而言的,是掌握該運動項目的高難技術的基礎。基本技術紮實與否,直接影響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影響在緊張激烈的比賽中運用技術和戰術的能力,並最終影響創造優異運動成績。高難技術對創造優異運動成績起著直接的作用,在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中,高難技術占有重要地位。

  運動戰術 指在比賽中,根據雙方情況,正確地分配力量,充分發揮己方特長,克制對方特長,爭取比賽勝利的方法。在集體項目中,還包括攻守雙方集體配合和協調行動的組織形式。戰術是在一定的身體條件和運動技術的基礎上形成的,並與比賽規則有密切的聯系。戰術的發展對身體條件和運動技術也不斷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雙方實力相當的比賽中,正確地運用戰術對於取得比賽的勝利尤為重要。

  運動的戰略 對一個運動項目來說,是指這項運動在發展中所要解決的帶有全局性的問題。任何一項運動的興衰起伏,無不與戰略決策的部署緊緊相連。戰略所涉及的主要問題是:多年的發展規劃;普及與提高的措施(包括自兒童少年起的推廣活動,重點地區的分佈,各級訓練網的組織,訓練基地的建立,優秀運動員的集訓與國內外重大比賽的組織安排,後備力量的培訓,1、2、3 線擔負提高任務的隊伍的選拔與相互的銜接等),以及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規;發展技術和戰術的指導思想和訓練作風;教師、教練員和裁判員隊伍的培養和提高;相應的科學理論和物質設施的建設以及合理的投資等。

  訓練周期 由準備期、競賽期、休整期3個相互緊密銜接的時期所組成的訓練過程,稱為一個訓練周期。運動訓練按這樣的訓練周期一個緊接著一個,周而復始地進行,後一個訓練周期都在前一個訓練周期的基礎上,對運動員提出更高的要求。

  訓練程度 指運動員各器官系統機能發展水平的高低。運動員各器官系統的機能能夠承擔較大的運動負荷,凡適應訓練和比賽的能力強,則表明運動員的訓練程度高。

  訓練水平 對運動員各器官系統機能、運動素質、技術、戰術、心理品質等各方面發展程度的綜合評價。訓練水平要比訓練程度所包括的范圍廣。

  訓練手段 為解決運動員在運動素質、技術、戰術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而專門采取的措施,它包含有訓練內容和方法兩個方面的含義。如為解決跑的運動員後蹬力量不足的問題,采用在斜坡跑道上重復做上坡跑的練習,這一專門措施既包括有訓練內容(在斜坡跑道上的跑),又包括有訓練方法(重復訓練法),在訓練中稱為訓練手段。

  智力訓練 指在運動訓練中培養運動員的智力。智力包括:觀察能力、接受信息的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上述各種能力的綜合。運動員的文化科學知識水平的高低與智力的發展有緊密的關系。智力對創造優異的運動成績也有直接的影響。

  意志訓練 意志是人們為達到既定的目的,通過行動表現出來的自覺克服困難的心理過程。意志訓練是在訓練中使運動員樹立明確的目的,如提高訓練的自覺性、積極性,提高參加比賽爭取勝利的信心以及在訓練和比賽中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堅強的意志要在長期、嚴格的訓練實踐中逐步養成。沒有堅強的意志,就難以堅持緊張的訓練和在激烈的比賽中奪取勝利,尤其難以在不利情況下變被動為主動。

  訓練的臨界線 運動員適應訓練和比賽的能力,主要反映在承擔運動負荷方面有一定的限度,存在著一條界線,這條界線叫訓練的臨界線。如果訓練中的運動負荷未達到這條界線,表明運動員還有潛力;如果超越瞭這條界線,不僅運動成績上不去,而且還可能產生訓練過度,出現傷病。每個運動員的具體情況不同,訓練的臨界線也是不一樣的。掌握好訓練的臨界線是運動訓練成敗的一個關鍵。

  恢復訓練 指在訓練和比賽之後,使用合理的手段和方法,消除運動員體力和精神的疲勞。恢復訓練能使有機體的機能和運動員的精神得到及時的恢復,以迎接新的訓練作業和比賽。它對提高運動員的運動能力和創造優異的運動成績有重要意義。恢復訓練可采用放松性練習、調整運動負荷、補充營養、按摩、各種沐浴、催眠、心理調整等各種各樣的手段和方法。

  競技狀態 運動員達到優異運動成績所處的最佳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運動員各器官系統的機能達到最高水平,能適應緊張激烈的訓練和比賽,恢復過程比較快;運動素質與專項運動技術緊密地結合,動作準確、熟練、協調,具有很高的效果;情緒高漲,自我感覺良好,意志頑強,有完成訓練和比賽任務,爭取勝利的充分信心。競技狀態要通過科學的訓練安排才能形成,它有獲得、相對穩定、暫時消失3個階段。訓練的安排要保證在重大比賽前形成競技狀態,並在競賽期保持相對穩定,以便在重大比賽中創造優異成績。

  負荷量和負荷強度 是運動負荷的兩個方面。影響負荷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有:練習的次數、時間、距離、負重的重量等。計算負荷量就是把這些因素的和統計出來,如遊泳運動員一次訓練課的負荷量,就是將該課所遊的總距離統計出來。影響負荷強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有:練習的密度、完成每個練習所用的速度、負重量以及以較大的速度或負重量進行的練習在全部練習中所占的百分比。確定負荷強度的大小,一般簡易的方法是在練習後測量運動員每分鐘的脈搏次數。負荷量和負荷強度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是對立的統一。負荷強度反映瞭練習的緊張程度和對運動員身體影響的大小。但有一定的量就有一定的強度,量大瞭,強度的提高就受一定的限制;強度大瞭,量的加大也受一定的影響。強度對運動員機體的影響比量更重要。在安排運動負荷時,量和強度的提高和降低要相互配合,科學合理。

  專項能力 指運動員對所從事的運動項目的訓練和比賽的適應程度。專項能力強,表明該運動員適應專項訓練和比賽的程度高,能進行大強度的專項訓練和比賽,並能取得較好的專項運動成績。

  訓練水平的測定和評價 測定和評價運動員的訓練水平是運動訓練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測定是指選擇恰當的手段與方法,對反映運動員訓練水平的各個方面進行觀察、測量、測驗,收集有關訓練的真實情況和效果的材料;評價是對測定所得到的有關材料進行整理、統計、分析,從而對運動員的訓練水平做出實事求是的、準確的評定,以便發現訓練中的問題,為提高訓練工作的質量提供依據。

  訓練體制和訓練網 訓練體制是指為實現運動訓練任務、保證提高運動成績而建立的運動訓練的組織領導系統,以及有關的重要制度。訓練網是指層層銜接的各級訓練組織形式。中國的訓練網是以中小學基層運動隊訓練為基礎,由業餘體育運動學校──重點業餘體育運動學校(或運動學校)──省以上優秀運動員隊伍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