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體育活動對人體化學組成和化學變化影響的規律,並應用這些規律為運動實踐服務的一門科學。不同組織的器官(心臟、肝臟、腎臟等),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在運動時,都有不同的生物化學特點。運動時體內複雜的化學變化過程的調節以及運動應激與體內適應過程等,都是運動生物化學的研究範圍。運動生物化學研究工作開始於20世紀的20年代。1968年在比利時佈魯塞爾召開瞭第1屆國際運動生物化學報告會,至1979年已經舉行4次國際討論會和其他專題討論。中國運動生物化學研究工作開始始於1958年,在各項運動生化特點、運動量、訓練方法、機能評定、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瞭一些成績。運動生物化學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

  運動生物化學是用化學、物理和生物的方法,從分子水平對機體進行研究。現在常用的方法有針刺活體取樣分析、動靜脈導管引流、同位素示蹤、電泳等。研究對象是動物和人,也可直接在運動員身上取血、尿、汗及微量(約20毫克)肌肉、肝臟,以研究運動時的變化同運動項目、訓練方法、運動量、休息安排、營養狀況、年齡特點等方面的相互關系。近20年來,運動生物化學取得瞭很大的成就。

  運動能改善機體的化學組成,如可增加糖元、蛋白質數量,減少體脂等,這既是增加體質的物質基礎,又是提高運動能力的因素。體內某些化學成分的增加,是遵循超量恢復的規律而進行的,即在運動時被消耗或減少的物質在運動後休息期一個階段可以恢復至比原來的水平高。認識超量恢復規律,有助於合理安排運動量,科學地補充營養,評定身體機能狀態,防止過度疲勞等。

  運動能使肌肉物質代謝、能量轉換等產生適應性變化。短時間強度大的激烈運動(如短跑、舉重等),能使肌肉中蛋白質、磷酸肌酸增多,無氧代謝酶活性提高,無氧代謝供能過程改善,對乳酸調節能力加強。長時間激烈運動(如長跑、越野跑),能使肌肉糖元數量增加,有氧代謝酶活性和脂肪代謝能力提高,有氧代謝供能過程改善。骨骼肌纖維的組成和代謝機能,同運動能力有關。不同項目、不同強度、不同訓練方法和不同時間的運動,能以不同的比例發展機體有氧或無氧代謝能力,提高不同能源物質的貯量。因此,運動生物化學是科學訓練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