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體育運動中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屬於應用心理學範疇。運動心理學的具體任務是探討和闡述運動員在運動活動中心理過程的規律,如感覺、知覺、表像、思維、記憶、註意、意志、情感的特點和它們在體育運動中的作用;研究運動員的個性心理特徵;同時研究體育運動教學訓練過程和運動競賽中的心理學問題,如運動技能形成的心理特點、賽前的心理狀態、運動員的心理訓練等問題。

  運動心理學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出版的奧林匹克運運動會創始人P.de顧拜旦的文章中。1913年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在洛桑組織的運動心理學專門會議上,這一概念得到承認。但是當時運動心理學的研究還沒有廣泛展開,隻有個別專傢參加。在1920~1940年間,德國、美國及其他國傢學者開始對運動心理學問題進行研究。蘇聯在十月革命勝利後開始進行這方面的工作。1930年,莫斯科體育學院成立瞭體育科學研究部,開始在運動心理學領域進行瞭綜合性研究。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歐美和日本體育界對這門學科日益重視,參加研究的人數迅速增加,許多地區和國傢先後成立運動心理學組織,召開專業會議,有關的論文、書籍、會議記錄大量問世。1965年,國際運動心理學學會成立,進一步推動瞭運動心理學的研究。

  過去,中國曾出版過吳文忠、肖忠國編的體育心理學著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體育工作者和心理學工作者陸續發表瞭一些體育和運動心理學方面的文章,1979年11月成立瞭中國心理學學會體育運動心理學專業委員會,1980年12月成立瞭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心理學學會,1980年還出版瞭全國體育院、系通用的《運動心理學》教材。

  在體育科學日益發展的形勢下,當前國際上趨向於把運動心理學和體育心理學分為兩門學科,同時出現瞭一些新的學科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