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拳術之一,也稱通臂拳,強調以猿背或猿臂取勢,故又稱“通背猿猴”、“白猿通背”。通背拳流傳較廣,流派較多,除“白猿通背”外,還有“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掛通背”、“兩翼通臂”、“二十四式通臂”,等等。較早流傳於山西的“洪洞通背”,也屬於通背拳系中的一個流派。

  關於通背拳的起源,傳說不一。有人說是戰國時代孫臏所傳,顯然很牽強。近代流傳於北京、天津一帶的通背拳,是清末浙江人祁信所傳,亦稱“老祁派”。祁傳其子,其子又又改“通背猿猴”為“六合通背”,後世也稱此派為“少祁派”。“二十四式通臂”和“兩翼通臂”流傳於滄縣、天津一帶。兩者的技法、勁力、內容均相似,一般又兼習通備劈掛拳。由於此兩拳派的勁力、身法受劈掛拳影響較深,故有人將劈掛拳列為通背的一支,其實,劈掛拳應屬另一系的拳種。少林通背拳系由通背拳和少林拳所組成,已失去通背拳的特點。五行通背拳傳說由清末一韓姓道士所傳,分金門、木門、水門、火門、土門五個階段逐步練習,土門是最高階段。

  通背拳以其特殊的伸臂動作而著稱。伸臂動作要力由背發,通過肩、肘,以達到指尖,所以要求背、肩、肘協調,用力伸展,並非單純地伸臂。其實,這種要求在其他拳術(如劈掛拳、八極拳、形意拳等)也同樣強調,不過在通背拳說來更加突出而已。通背拳的另一特點是能以較高的姿勢迅速而巧妙地出擊,在練攻防技術前要練很多柔軟功。通背拳與一般拳法比較,拳或掌的手形較豐富,通背拳主要有單晃掌、撩陰掌、雙蓋掌、引手掌、拍掌、踏掌、透骨拳、平拳、尖拳、斬首等;劈掛通備拳主要有勾摟手、摔掌、撩陰掌、點掌、掖掌、中拳、蹦中拳、立沖中拳、扣沖中拳、石猴訣拳、猿猴決拳等。

  通背拳的勁力,以“縮小軟綿巧,冷彈脆快硬”10字為主。其套路有“小連環”、“大連環”、“拆拳”、“五馬奔槽”、“六路總手”以及“十二連環拳”。手法有“摔、拍、穿、劈、鉆”。步法有“行步、散步、連環步”。腿法以暗發為主,重七寸低腿。身形要求做到頭頂,項領,前空,後實,虛胸,凹肚,探肩,臂長,活腕。拳勢則要求做到身似弓,手似箭,腰似螺絲,腳似鉆。

  通背拳的器械內容,以及祁氏所傳的棍、單刀、雙刀、槍、劍等均冠以“白猿”。“二十四式通臂拳”、“兩翼通臂”則以子龍大槍、青萍劍、苗刀傳世,並兼習風摩棍、劈掛單刀,劈掛雙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背拳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