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急行跳遠,是在助跑道上沿直線助跑,在跑進中用單腳起跳騰空,最後雙腳落入沙坑的田徑運動專案。跳遠既是比賽專案,又是各項運動訓練的重要手段。比賽時以跳的遠度決定名次(圖1)。

圖1 跳遠

  跳遠原原是人類獵取食物和逃避猛獸侵害的一種生活技能,後又成為挑選與訓練士兵的條件和手段。在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跳遠即已作為比賽項目之一。當時的跳法是跳者雙手各持金屬或石質重物,通過不長的助跑,從稍高於地面的類似“門檻”的木板上起跳,在起跳時將雙臂向前揮擺,開始下落時將重物向後猛力拋出,然後落在挖松的土地上。

  19世紀末對跳遠規則進行瞭修改。新規則規定:跳者不得持物、跳板要與沙坑表面齊平(這個規則沿用至今)。1896年第1屆奧運會上跳遠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12年國際業餘田徑聯合會成立後追認瞭英國運動員P.奧康納1901年在都柏林創造的7.61米成績為第1個世界紀錄。當時跳者多采用“蹲踞式”或“走步式”跳法。1931年日本的南部忠平,第1次采用“挺身式”技術,創造瞭7.98米的世界紀錄。1935年著名美國運動員J.歐文斯憑借他出眾的助跑速度和強有力的起跳,以簡單的蹲踞式技術,把世界紀錄提高到瞭8.13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研究和實踐進一步使人們認識到跳遠技術的關鍵在於助跑和起跳的完美結合,即提高騰空初速並按照一個合理的角度騰起。1960年美國運動員R.博斯頓以8.21米的成績打破瞭歐文斯保持瞭25年的世界紀錄。隨後他與蘇聯的И.А.捷爾-奧瓦涅相分別於1965年、1967年先後達到8.35米的水平。在1968年第19屆奧運會上,美國的R.比蒙創造瞭8.90米的世界紀錄。比蒙的助跑速度在起跳前達到10.70米/秒,騰起角為26°,騰起高度約為80厘米。也有人認為墨西哥城的氣溫、空氣密度、濕度,尤其是地處高原海拔2240米的地勢,為他創造這一優異成績提供瞭優越的自然條件。1948年倫敦第14屆奧運會上,女子跳遠第1次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匈牙利的O.佳爾瑪蒂以5.695米創造瞭第1個奧運會女子紀錄。在這以後的歷屆奧運會上比賽成績不斷提高,很多優秀的女運動員不但跳遠水平高,而且多是“五項全能”運動員。第21屆奧運會上,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五項全能運動員S.西格爾的跳遠成績曾達到6.49米。進入70年代以後,很多國傢都培養瞭高水平的跳遠選手,如南斯拉夫、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古巴、法國、意大利、尼日利亞等國,其中尤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進步更引人註意。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女選手曾多次逼近7米,但第1個突破7米大關的是蘇聯運動員В.巴爾道斯克涅,1978年她把世界紀錄提高到7.09米。

  跳遠在中國直至50年代初期才開始有較好的開展和提高,從60年代起,取得不少好成績。1965年女運動員肖潔萍以6.44米的成績創造瞭全國和亞洲的新紀錄(列當年世界第9位)。她和康越莉在新興力量運動會、亞洲新運會和第7屆亞洲運動會上先後3次獲得冠亞軍。1978年鄒娃在第8屆亞運會的比賽中再一次獲得瞭這個項目的冠軍。近年來中國男子跳遠水平也取得瞭較大的進步,鄒振先和劉玉煌等在國際比賽中曾獲得較好的名次。1981年第1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劉玉煌以8.11米的成績獲得亞軍,並刷新瞭全國和亞洲紀錄。(見彩圖)

中國跳遠運動員劉玉煌

  跳遠是由助跑、起跳、騰空和落地等緊密銜接的4個部分組成的。根據彈道學原理,獲得水平速度的助跑和獲得垂直速度的起跳技術是最重要的兩個部分。

  助跑 運動員通過助跑獲得水平速度,使身體姿勢和跑的動作有利於進行有力的起跳。助跑一般為18~20步,起跑後隨著步長和步頻的逐漸增加獲得加速度。跑進中應力求動作協調放松,大腿適當高抬。助跑的速度愈快,起跳的難度也就愈大,因此助跑的速度應和起跳的能力相適應。助跑的最後4步(或6步)用“慣性跑”,或在起跳前采用略低於個人最大跑速即“可控制速度”的方法,能夠比較容易地做到助跑和起跳的良好結合。但優秀運動員應更積極地發揮速度,力求以自己的最高跑速上板起跳。事實證明,速度水平較差、身材相對矮小、動作協調靈活、彈跳力好、節奏感強的運動員,宜於在助跑的最後4步用增加步頻(即快節奏)的方法達到積極加速上板起跳的目的。這種跑法要求運動員以積極而放松的步伐起跑,途中繼續平穩地加速,直至起跳前4步達到可控制的高速度,最後以快節奏的跑法上板起跳。目前中國個別運動員上板前10米的平均跑速達到10米/秒以上。為瞭有力地起跳,在起跳前4步的跑進中,上體要垂直於地面;向前擺腿時膝關節要放松,大小腿折疊並適當高抬;腳的著地點要近於身體重心的投影,使身體重心平穩向前。由於上板的步伐積極、節奏快,相應地縮短瞭跑的騰空階段,所以步幅較為穩定均衡。在一般情況下,最後一步較正常步幅短10~15厘米,倒數第2步約長15~25厘米,女運動員的步幅變化更小一些。

  起跳 起跳的力量來自蹬地的反作用力,自起跳腳接觸起跳板至蹬離板面約為0.11~0.13秒。優秀運動員在起跳中獲得上升的垂直速度約為3.1~3.5米/秒。踏板時,以全腳著地,而對地面的支撐力點則是由足踵滾動到前掌直至用足趾蹬離地面。起跳腳的上板瞬間膝關節幾乎是伸直的。在起跳過程中,軀幹應始終保持與地面垂直的姿勢。任何前傾或後倒都會影響充分發揮向上的力量。在起跳腿下踏的同時,擺動腿和兩臂開始快而有力地擺動。其前半程可增加起跳腿的負擔,使之張力加大。後半程為向上擺動的過程,可使起跳腿的負擔減輕,便於快速完成蹬地動作,擺腿應到大腿與地面接近平行的部位。前擺臂的手略高於下頦,後擺臂至身後略向外展。當蹬地動作接近完成時,擺腿和擺臂的動作突然停止的制動作用,有助於帶動和提高身體重心並使蹬地的動作獲得最後的加速度。概括擺動的全過程是快與放松和快與力量的統一,即開始時加速疾擺,突停以帶動全身,並立即恢復放松狀態。騰起角的大小和騰起的高度一直是跳遠界所關心和探討的問題,優秀運動員的騰起角多在18°~24°之間,而集中於21°~22°,騰起高度為60~68厘米。實踐證明,為瞭獲得高度而在起跳中過多地損失水平速度是不能創造好成績的,應在發揮並保持水平速度的同時,進行強有力的起跳,以達到必要的高度。在助跑和起跳相結合這個重要的環節中,還應突出一個“快”字,即上板快、蹬地和擺動發力快。總之,跑和跳在最大強度或接近最大強度的情況下合理地結合,標志著完美的跳遠技術水平。這也正是在各項運動中跳遠所獨具的特點。

  騰空 起跳離地以後可以用“蹲踞式”、“挺身式”或“走步式”的動作使身體在空中保持平衡並為落地動作做好準備。在空中保持起跳姿勢,然後兩腿在體前抬起伸直落入沙坑,就是“蹲踞式”跳遠動作。“挺身式”的跳法是在空中上體充分伸展或稍有挺身動作,為使動作更加舒展、自然、連貫,兩臂可經身體兩側向下後方擺,同時兩膝微屈保持在空中平衡滑行,當滑行進入下落時,兩臂自體側繼續向上向前繞環,同時兩腿由身後擺至身前,抬起伸直,落入沙坑。近年來有更多的人采用“走步式”和更接近於跑步式的動作。“走步式”更有利於把助跑、起跳、騰空和落地協調而自然地結合為一個完整的連續動作。一些身材相對矮小而動作靈活的運動員往往是上體充分伸展,兩腿以髖關節為軸,做大幅度的前後擺動。而身材高的運動員多是上體直而穩定,兩腿的動作幅度不大,幾乎完全是在空中跑步的動作。臂的動作和跑時的擺動一樣,是以肩為軸與同側腿相反而與異側腿一致做繞環動作,以保持身體的平衡。空中動作是按個人保持在空中平衡的需要而產生的。騰空階段是起跳的繼續,是落地的準備。無論跳哪一種姿勢,都必須把起跳動作做充分。

  落地 運動員在空中進入下降階段,開始準備落地。首先是兩腿同時或先後屈膝至體前,然後小腿隨慣性擺出伸直,這一系列動作主要由收腹舉腿的力量完成,上體應保持穩定。兩臂自上方經前向下的繞環動作,是保持平衡的補償動作,當兩腳進入沙坑時,腳尖應勾起,兩腳間保持約30厘米的距離。落入沙坑後要立即屈膝緩沖,兩臂上提以提高身體重心,順勢立起。優秀運動員熟練地掌握瞭技術,可以利用向前的慣性在空中做充分的滑行,因此在落地時應有“自由落體”的感覺。落地時向前撲倒、後倒、側倒的方法會使完整動作遭到破壞,往往達不到更好的成績(圖2)。

  跳遠是一項大強度的運動項目,它的完整過程明顯地表現出速度、力量、技術的突出作用和其他各種身體素質綜合發揮作用的重要意義。因此,多年訓練安排是必要的。各項球類活動及其它發展速度和力量的運動項目以及田徑多項,做為訓練手段也一直在跳遠訓練中占著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