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運動員在比賽中運用的符合規則規定的攻防動作的總稱。排球比賽規律一般是按照發球→接發球進攻(簡稱一攻)→接扣球再進攻( 即防守反攻,簡稱防反)→接扣球再進攻→直至死球的順序進行的。接發球進攻一般由墊球、傳球和扣球(或吊球)3項技術銜接而成;而防守反攻一般由攔網、防守(或保護)、傳球和反攻扣球4項技術銜接而成。發球與接發球是排球比賽中爭奪的第1個回合,也是進行比賽的基礎。隨著技術的發展,訓練程度的提高,以及規則的改變,現代排球比賽中,網上扣球、攔網已成為各各強隊爭奪的焦點。而扣、攔技術的發展也帶動瞭其他基本技術的提高。

  發球 是一項先發制人的進攻技術。攻擊性發球可以直接得分,也可以破壞對方的一傳與進攻,動搖其士氣,為本隊攔網和防守造成有利條件。發球一旦失誤就失去發球權和得分機會。在訓練中,如果發球技術好,也可能帶動接發球技術的提高。20世紀50年代中國主要采用各種旋轉性發球和大力發球。60年代,中國和日本使用發飄球。這種球飄晃飛行,使上手傳球接發球極易失誤。中國有些運動員發飄球技術具有獨到之處。目前國際上普遍重視發展多樣性和攻擊性發球,各強隊常用的發球技術主要有:上手、勾手發飄球和遠距離發飄球,還有勾手大力發球和發高吊球等(圖1)。

圖1 勾手發飄球連續動作圖

圖2 接發球墊球連續動作圖

圖3 傳球連續動作圖

  接發球墊球(一傳) 是組織進攻戰術的基礎技術,也是奪回發球權的重要技術環節。要求準確地、平穩地把球接送給二傳隊員或扣手(即一傳到位),盡量減少失誤,以便組成有力的進攻戰術。國際上接發球在50年代主要是用雙手上手傳球。1961年以後,發飄球逐漸盛行,為瞭提高接發球的穩定性,日本、中國和國際上其他一些強隊都相繼將一傳改為雙手下手墊球(圖2)。

  傳球(二傳) 是接應一傳或防守後,把球傳給扣手進攻的技術。80年代對傳球技術的發展提出瞭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把球穩準地托起,而且要能迷惑對方,避開拉網,組成快速多變的進攻戰術,以達到助攻的目的。在現代排球比賽中,二傳隊員往往起著由防轉化到攻的橋梁與核心作用,需要有特殊的技巧。中國一貫重視二傳手的特殊訓練,特別是從1976年以來,各強隊普遍著手培養身材較高、頭腦冷靜、戰術意識強、能攔能扣、傳球技術熟練的二傳手。國傢男子排球隊優秀二傳手沈富麟,擅長隱蔽傳球,與同伴配合非常密切,能機智靈活地選擇突破口,組成各種快變戰術。國傢女子排球隊隊長孫晉芳能根據扣球手的特點傳球,跳起傳球的掩護性強,而且左手扣球具有較強的攻擊力,是一名能傳善扣的二傳手。此外還有各種調整傳球、跳起晃傳、向側傳球以及各種假動作傳球等,都是使中國排球戰術更加靈活多變的傳球技能(圖3)。

  扣球 是戰術配合的最後一擊,是進攻中最積極有效的技術,也是得分與獲得發球權的重要手段,它是衡量一個隊進攻實力的要素之一。一個隊扣球技術水平越高,越能為提高攔網及防扣球技術提供有利條件。扣球的攻擊威力主要表現在高度、速度、力量、變化和突然性上。據測驗,一個優秀運動員的一記重扣,球速可達每秒28米左右。有威力的扣球往往是在球路的變化和與輕打軟吊相結合中突破攔網的。優秀的扣球手應該既能強攻,又會快攻,還要有自己的特點。強攻扣球是扣球的基礎,它一般包括近網高球強攻(平網扣球)和調整強攻(斜網扣球)。快球和快速進攻是現今世界排球運動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無論是奧運會排球賽、世界杯排球賽或世界排球錦標賽,幾乎所有的強隊都越來越多地運用瞭快球。有些以高打為主的隊也吸收瞭快速的打法。中國排球運動歷來是以快著稱的。在1950年世界學生第2次代表大會的體育比賽中(中國第1次參加6人制排球比賽)和1956年第1次參加在巴黎舉行的世界排球錦標賽中,中國隊都使用瞭傳統的“快球”。此後,各國也逐漸運用瞭此種打法。1965~1966年中日男排互訪比賽與世界男子排球錦標賽中,中國國傢隊與北京隊運動員創造性地運用瞭4號位平拉開扣快球。後來日本隊又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當前的短平快球。為瞭突破攔網,中國運動員在大力提高彈跳力的基礎上又發展瞭沖飛扣球(分前飛和背飛),即起跳後在騰躍過程中選擇適宜突破口擊球(圖4、圖5)和拉3、拉4扣球(由短平快球發展而成,是將擊球點從3號位或4號位隊員的右側錯位拉到左側進行扣球)、時間差、空間差及位置差等新技術。中國男子排球隊優秀扣球手汪嘉偉的沖飛扣球,在許多重大比賽中命中率往往高達70%以上,1979和1981年兩次被選為亞洲最佳男子排球運動員。當前,在國內外強隊的比賽中,男隊強攻與快攻約各占一半。女隊則強攻多於快攻。中國隊素以快攻見長,現在正重視提高強攻,使強攻與快攻有機地結合。對優秀扣球手的培養,也是既重視其個人的特長,又要使其掌握強攻與快攻的技術。如國傢女子排球隊郎平,既是優秀的重扣球手,快攻技術也很熟練。

圖4 前飛扣球連續動作圖

圖5 背飛扣球連續動作圖

圖6 3人攔網連續動作圖

  攔網 是在網上攔擊對方來球。它是防守反擊的第一線,又是強有力的得分手段。攔網有單人攔網、2人或3人的集體攔網 (圖6)。50年代,規則不允許手過網,大都采用後仰式攔網,那是單純防禦性攔網,隻要求將球攔起來,以便組織反攻。1965年以後,規則改為攔網手可以過網,使攔網成為攻擊性技術,因此攔網在整個比賽中越來越顯得重要。中國在采用瞭“蓋帽式”攔網新技術後,也大大提高瞭攔網的攻擊性。70年代隨著扣球技術的不斷創新,各國攔網技術又有瞭新的發展。不僅隊員的身高、臂長、原地彈跳和連續彈跳的能力有所增長,而且單人攔網能力、手形變化以及對付快攻戰術的攔網技術都有很大提高。還出現瞭重疊(梯次)攔網。攔網時力爭攔死,其次才是把球攔起以便反擊。

  防守(救球) 是防守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攻的基礎。一場比賽除瞭最多有1/3左右的扣球可能攔住以外,還有2/3的扣球需要救球。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防守就沒有反攻,因此後排防守已引起各國強隊的重視。60年代,日本教練員大松博文帶領的貝塚女子排球隊就是以防守和勾手飄球轟動國際排壇,並以絕對優勢奪得1962年世界排球錦標賽冠軍和1964年奧運會排球比賽冠軍的。中國排球隊,尤其是女隊,近幾年防守技術有明顯進步。女排隊員張蓉芳被評為不來梅國際排球邀請賽中最佳女排防守隊員。實踐證明,隻有在接發球進攻穩定的基礎上,使防守反攻也具有高水平的隊,才可能進入世界排壇先進行列。防守技術以墊球為主,根據不同來球選擇不同方法,如遇低球可視情況選用正面、側面、跨步、滾翻等各種低姿勢的墊球或魚躍救球(圖7、圖8),如遇高而急的球可用上手擋球。隻有防起更多的好球,才能更好地組織反攻;而掌握多種多樣的防守技術和不斷加強防守戰術意識,特別是頑強的戰鬥意志,則是防守成功的先決條件。

圖7 側面跨步滾翻墊球連續動作圖

圖8 魚躍救球連續動作圖

圖9 保護動作

  保護 是排球比賽中各項技術之間的一項串聯銜接性技術,它雖然沒有定型的動作,主要靠反應、腳步和實戰經驗,然而卻是排球比賽中很重要的一環。如果沒有良好的保護技術,往往使比賽中斷而失分。保護有進攻中的保護(如扣球時本隊不扣球隊員要轉向其進攻區,以保護被攔回的球)和防守中的保護(如攔網者後面的保護)以及防守起球後的保護。同時扣球和攔網隊員都應隨時做好自我保護的準備(圖9)。

  無球技術 是指實際比賽中許多沒有接觸到球的技術動作。它是隨著排球運動水平的不斷提高而發展起來的。無球技術在排球比賽中大量出現,它在戰術組成中,對助攻、策應、掩護、保護等都十分重要,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其動作要求及時、準確和真實。

  準備姿勢和腳步移動  這是各項基本技術的前奏。準備姿勢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腳步移動的及時與準確性;而腳步移動的好壞,又直接影響完成技術動作的質量。據統計,在防守中因移動慢而使球落地的約占防守失誤總數的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