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發展耐久力的田徑運動項目,其特點是兩腳交替走步,步幅大、步頻高,並受一定規則的限制。競走是由普通走步演變而來的,但為瞭用較快的速度走較長的距離,競走的擺臂、邁腿和轉髖等動作與普通走步相比都有相應的變化。

  19世紀前葉在英國出現瞭比賽步行能力的活動,人們發現長時間快速走步,對鍛煉身體有良好的作用。19世紀末,競走運動在歐美的一些國傢已經形成。比賽是在田徑場或公路上進行。現在奧林匹克運動會和重大田徑比賽上,比賽的專案有男男子20公裡、50公裡公路競走,承認世界紀錄的項目還有30公裡和兩小時競走。此外,在一些國傢中還開展5公裡、10公裡以及超長距離(100公裡以上)競走,以及1小時、多日及團體競走等比賽。

  1908年第4屆奧運會上曾首次舉行過田徑場上3500米和10英裡競走比賽,英國選手獲勝。隨著技術和訓練的發展,現在競走的世界紀錄有瞭很大提高。20公裡公路競走的世界紀錄為1:20′6″8,50公裡為3:41′39″,兩小時競走為28165米(截至1980年12月底)。

  競走的速度比普通走步快,其原因在於競走的步幅大、步頻快。競走時平均步長約為110厘米,步頻為每分鐘200步左右;而普通走步平均長約為75厘米,中速步行每分鐘約走110步。競走時步速快,但必須符合規則要求。走與跑的根本區別在於走步時兩腳必須與地面輪換接觸,不能有騰空階段。田徑比賽規則規定:“每步中,運動員在後腳離地之前,前腳必須著地,腳落地時,該腿必須有一瞬間的伸直(膝關節不彎屈),特別是支撐腿在垂直部位時必須伸直。”競走運動員在比賽途中,如違犯瞭上述規定,第1次犯規裁判員舉白旗予以警告,若再次犯規,裁判員舉起紅旗,取消其比賽資格。運動員在最後一圈時犯規,可根據具體情況給予警告或直接取消其比賽資格。

競走

  腿部動作是競走技術的主要環節。前邁的腿在腳落地時要伸直,用腳跟先著地,這樣可增大步長並能減小著地的制動。隨著另一腿蹬地、身體重心前移出現瞭單腿支撐階段。當身體重心移至伸直的支撐腿上時,後腿屈膝擺至體側。在人體經過垂直部位後,支撐腿由全腳著地過渡到腳尖,在擺動腿前擺的配合下完成下一步的充分後蹬。擺動腿隨著骨盆沿身體縱軸的轉動,屈膝前擺,腳離地面始終較低。腿前擺時應柔和地伸直膝關節,小腿依慣性前擺並用足跟著地,此時形成短暫的雙腳支撐姿勢。人體重心在向前運動過程中不應有明顯起伏,當重心投影點與前腿支點一致時,又出現下一步的垂直姿勢,接著又開始新的用力蹬地動作。要做到步幅大、頻率高,重要的是善於協調肌肉的用力和放松,走步要樸實、自然、省力而無多餘動作,兩腳落地的足跡應保持在一直線上。競走時,運動員軀幹自然伸直或稍稍前傾。兩臂屈肘約90°,在體側做前後協調有力的擺動,兩臂配合下肢動作調節走的速度,走步時身體重心盡量做向前的直線運動,過大的上下起伏和左右搖擺不利於提高走速,也會消耗較多能量。現代競走技術中的鮮明特點是突出骨盆沿身體縱軸的前後轉動。這種轉動可以增加步長,防止身體重心過大地起伏或搖擺,使動作自然簡練、有實效。為瞭作好骨盆沿身體縱軸的轉動,運動員應有較高的髖關節靈活性。

  競走是時間長、運動量大的有氧代謝的耐力練習。競走運動員除需掌握合理的技術外,還要進行一般身體訓練和專項素質訓練。優秀運動員全年中走和跑的總量可達4000~6000公裡。

  長距離競走消耗能量較大,在比賽途中按規則規定可以供給飲食。舉行20公裡以上的競走比賽時,每隔5公裡設一飲食供給站。飲料以桔汁水、加糖濃茶、葡萄糖及少量食鹽配成。

  經常練習競走可以增強兩腿、肩背、腰腹部肌肉力量,提高呼吸系統及心血管系統機能,對改善神經系統活動能力、促進整個有機體新陳代謝都有良好作用。競走可以培養刻苦耐勞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競走的技術不難掌握,練習時不受氣候、場地、器材等條件的限制,走的距離和速度易於調整,因此它是男女老少四季咸宜的戶外運動。

  60年代後期競走運動在世界許多國傢普遍開展,尤其是英國、意大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法國、蘇聯、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和瑞士等國歷史較久,技術水平也較高,在國際比賽中有顯著的成績。意大利的U.弗裡傑裡奧、G.多爾多尼和A.帕米奇,瑞典的J.雲格倫,英國的K.J.馬修斯,捷克斯洛伐克的J.多列紮爾,蘇聯的В.С.戈魯佈尼奇以及墨西哥的D.鮑蒂斯塔等人都是世界著名的競走運動員。

  70年代以來,女子競走運動也逐漸開展。在歐洲,英國、法國、挪威、瑞典、丹麥等國傢舉行瞭女子5公裡、10公裡場地競走比賽。亞、非國傢如馬來西亞、日本和肯尼亞也有女子競走活動。鑒於女子競走日趨活躍,國際田聯決定自1981年起將5公裡、10公裡競走列為女子正式比賽項目,並承認世界紀錄。

  現代競走運動在中國是20世紀初才由歐洲傳入的。1904年英僑在上海組織過競走錦標賽,以後每年比賽1次。中國運動員從1926年組成中華競走隊參加比賽,連續4年奪得團體冠軍,並獲3次個人錦標。張造寸、周餘愚、石金生等是當時著名競走選手。但是競走在中國真正得到開展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1956年曾舉行全國性競走比賽,此後國內重大田徑比賽都有競走項目,運動成績不斷提高,湧現出李福德、趙亞平、楊其勝、王強、王春堂等優秀競走運動員。他們多次創造競走全國紀錄。70年代末中國競走運動員加強瞭訓練,成績提高很快。1979年中國競走隊在瑞士第19屆環羅曼底國際競走比賽中獲得團體冠軍。1980年王春堂創造1:32′6″的20公裡競走全國紀錄,標志著競走運動已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世界競走運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將取決於采用科學訓練方法、提高走的技巧和經常進行高水平的比賽。為使競走技術更加完善和比賽進行得公正合理,提高裁判水平和嚴密比賽規則都有直接意義。在競走競賽活動向前發展的同時,保健性的群眾競走活動更加廣泛開展,這必將有助於競走運動員的選材和運動成績的進一步提高。實踐證明,競走訓練也需要從青少年抓起,打好基礎,進行多年訓練並經常組織比賽,才能培養出雄厚的基本力量。(見彩圖)

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