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內瑞拉位於南美洲北端。16世紀中葉,淪為西班牙殖民地。隨著歐洲移民及非洲黑人的到來,委內瑞拉的民間音樂呈現出多種音樂因素的混合,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即印第安音樂、委內瑞拉-非洲音樂、委內瑞拉-西班牙音樂。

  印第安音樂 印第安人居住在靠近巴西的南方和西部與哥倫比亞交界處,他們保留著自己的語言、信仰和生活習俗,他們的音樂比較簡單。曲調常圍繞著2、3個音上下波動進行。歌曲多為單單聲部;歌詞常是一些無含義的音節。在三聲部的歌曲中已出現支聲。傳統的樂器有“庫馬戈”(單面鼓),“博圖托”號和沙槌、刮響器等等。

  委內瑞拉-非洲音樂 委內瑞拉的沿海地區居住著相當多的黑人,他們的音樂在曲調進行、歌唱方式、樂器的形制等方面,都可以追溯到非洲的剛果。短小的、呼應式的樂句,自由、即興的帶有切分的節奏,五聲或六聲音階等是其音樂的特色。它主要的音樂體裁有“鼓舞”和“戈爾佩”等等。

  委內瑞拉-西班牙音樂 體裁多樣。8小節樂句的、雙拍子的兒童歌曲類似歐洲的搖籃曲。牧人演唱的歌曲其音樂結構均較為方整對稱。演唱時又帶有自由即興的特點。輕快活潑的“帕薩赫”流行在委內瑞拉中部和北部廣大地區,豎琴是主要的伴奏樂器,演唱者則自搖沙槌並常常即興填詞。在中部地區還有一種稱為“塔穆南克”的歌舞,它常在民間風俗性的節日中表演,共有8個部分,其中兩部分則帶有西班牙音樂的色彩,其餘部分則帶有非洲音樂的影響,用吉他、誇特羅(四弦琴)、沙槌和鼓伴奏。此外還有“波洛”等歌舞體裁。

  “霍羅波”是委內瑞拉最有代表性的歌舞音樂。這是一種三拍子舞曲,多為大調式,曲調明朗、歡快,旋律線悠長,富於歌唱性;速度常是小快板和快板,婰與慇節奏交替進行。豎琴奏曲調,誇特羅奏和弦,沙槌提供基本節奏。

  在委內瑞拉的民間樂器中,沙槌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為各種音樂提供最基本的節奏,有時還為豎琴和鼓伴奏。刮響器造型多樣,常用木、石、牛角或金屬制作。基蒂普拉斯是用4根不同尺寸的竹管制成的敲擊樂器。常用來伴奏非洲-委內瑞拉歌曲的弦樂器有豎琴、班多拉及三弦琴、誇特羅等等。

民間樂手在演奏豎琴與沙槌

  委內瑞拉專業音樂發展的道路與拉丁美洲其他國傢有類似的特點。在委內瑞拉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音樂傢有J.A.拉馬斯(1775~1814),畢業於索霍神父的音樂學校。其作品深受歐洲古典作曲傢的影響,代表作有《D大調彌撒》、《死者的第一課》等。他革新瞭委內瑞拉的宗教音樂創作,在聖詠體裁中加入瞭女聲部,出現瞭混聲合唱。P.E.古鐵雷斯(1870~1954),曾任加拉加斯軍樂隊指揮。他的作品體裁多樣,民族風味濃鬱。1915年他創作的歌曲《平原的心》流傳於美洲大陸和世界許多國傢,被譽為委內瑞拉的第二國歌。V.E.索霍(1887~1958),曾多年領導南美著名的利亞馬斯無伴奏合唱團。他的主要作品有《半音階彌撒曲》、《十首童聲練習曲》、《風景》等。此外,當代著名的作曲傢有J.A.阿夫雷烏等人。音樂民族學傢L.F.拉蒙-裡韋拉,著有《委內瑞拉民間音樂》一書。